记者 郑丽芬 文/摄
“哇!这不是咱家老房子的窗户吗?怎么变得这么漂亮!”8月的一个午后,柯城区石梁镇严家垄村的一座小院里,程思睿的外婆望着刚送来的漂亮茶几,惊喜地摩挲着光滑的桌面,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这张特别的茶几,正出自程思睿和他的5位小伙伴之手——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的6名学生,用暑假实践给老物件来了场“华丽变身”。
墙角的“时光宝藏”
暑假刚开始,毛冠越、余希语、陈静言、黄栩若、赵昱泽5个好朋友约好去程思睿的外婆家玩。刚进院子,后院墙角那堆蒙着薄尘的旧窗户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木质窗框上留着深浅不一的刻痕,玻璃边缘还沾着经年累月的泥土,阳光透过蒙尘的玻璃照进来,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这是老房子拆下来的,扔了可惜,放着又占地方。” 程思睿的外婆一边收拾杂物一边念叨。原来,这些旧窗户已经在外婆家待了二十多年,前些年造了新房子后,外婆舍不得将它们丢弃,就一直放在院子里。“以前夏天热,就把窗户全打开,穿堂风一吹,比现在的空调还舒服呢!”外婆笑着说。
毛冠越伸手摸了摸木质窗框,原本光滑的地方被岁月磨得有些粗糙,“我奶奶家也有老物件,也总是不舍得扔,说这些都是记忆。”
“要不我们把它们改成能用的东西?”赵昱泽一句话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致,“对呀!这样就能继续放在家里面,陪伴外婆了。”“那改造成什么好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
程思睿灵机一动:“外婆院子里正好缺张桌子,把它们改成茶几怎么样?”“对呀!把窗户加个腿当茶几,既能接着用,又能把这些记忆留下来!”赵昱泽兴奋地说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蹲在地上对着旧窗户比划着,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像给这个主意点了赞。一场“旧物新生记”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奇妙的改造“派对”
说干就干,可怎么让旧窗户站稳当、变好看呢?同学们想到了衢州市文化特派员姜施施老师。
姜施施长年从事艺术画原创设计工作,参与了衢州城市风貌艺术墙绘,用画笔为衢城道路和街角完成大量的墙绘作品。2024年,她被聘为衢州市首批文化特派员,开展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工作。
接下来的半个月,姜施施的工作室成了同学们的“秘密基地”。他们戴着小手套,先把旧窗户洗干净晾晒,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砂纸打磨窗框上的毛刺和桌腿,粗糙的木头渐渐变得光滑。
“我们要给它们涂刷环保漆,这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可以保护桌子不被腐蚀。”姜老师一边拿起小刷子蘸取漆料,一边给围在旁边的孩子们演示,“你们看,要顺着木头的纹理轻轻刷,像给老窗框盖一层透气的‘保护膜’。”
等环保漆干透,大家又开始调制嵌缝膏,之后就是最让人期待的创意环节了。
姜老师拿出带着花纹的蓝色艺术瓷片,和同学们一起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窗户的玻璃上,再用嵌缝膏把瓷片牢牢固定住。“我们需要将瓷片和窗户外框保持一个水平线,这样桌面才会平整。”姜老师说。
等嵌缝膏完全风干,赵昱泽拿起小铲子,轻轻铲平表面多余的膏体,“要像给蛋糕刮奶油一样平整!”他说。黄栩若找来软布,把桌面擦得干干净净,连瓷片缝隙里的小灰尘都擦了出来。
“就差最后一步啦!”姜老师看着大家忙得满头大汗,笑着说。同学们跟着她一起把打磨好的桌腿搬过来,大家两两分组,一人扶着桌腿,一人拿着螺丝刀拧紧螺丝,每拧一下就低头看看是否放平,“一定要稳稳的,外婆用着才安全!”等桌腿安装好,大家又给桌面涂了层透明肌理膏,“这是防水用的,以后放冰西瓜也不怕弄湿难打理啦!”
小院里的“团圆”
站在完工的茶几前,同学们都忍不住笑了。原本灰蒙蒙的旧窗户,现在泛着漂亮的光泽,原始刻痕藏在木纹里若隐若现,复古的瓷片桌面与窗框相得益彰。
赵昱泽轻轻敲了敲桌腿,“咚咚”的声音结实又清脆,“你听,多稳当!”程思睿摸着茶几边缘,眼睛亮晶晶的:“外婆肯定非常意外!不知道还认不认得出它们。”
送茶几那天,小院里热闹极了。大家抬着茶几进门时,外婆正切好一盘冰镇西瓜,红色的瓜瓤透着清凉。“哇!这不是咱家老房子的窗户吗?”外婆一眼就认出了那些熟悉的窗户,惊喜地笑起来,“太漂亮了!”程思睿拿起一块西瓜咬了一大口,“外婆你看,这茶几放西瓜刚刚好!”
姜施施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们围着外婆叽叽喳喳地分享改造细节,看着那些被赋予新生的老物件,正稳稳地立在院子中央,感慨万分,“所谓文艺赋能,从来不是华丽的技巧,而是像这样,让孩子们用双手把时光的碎片重新拼起来,让看不见的情感,变成摸得着的温暖。”
“这可比我画过的任何墙绘都动人。”姜施施拿出手机,拍下茶几上的西瓜、外婆眼角的笑纹,还有孩子们沾着瓜汁的小手——这大概是这个夏天,最有温度的“艺术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