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红
暑期来临,当孩子们沉浸在网络世界时,有不法分子将冒充“公检法”的诈骗黑手伸向未成年人。近日,长沙望城一名中学生遭遇精心骗局,损失近9000元,为暑期网络安全敲响警钟。
中学生雯雯(化名)刷短视频时,突遭陌生人添加好友并要求语音通话。对方自称“公安局民警”,严厉指控雯雯在网络游戏中“非法获利三万元”,已构成诈骗罪,威胁其必须立即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免于处罚,“不按要求操作会被抓”。恐吓之下,雯雯惊慌失措,以下载软件为由拿到外婆手机。在对方诱导下,雯雯躲进卫生间,提供了外婆的银行卡号和验证码,诈骗分子随即通过他人支付宝绑定银行卡实施盗刷。
电信诈骗的“魔爪”精准锁定未成年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而暑期则是这类犯罪的高发期。从免费游戏皮肤到明星签名诱惑,从冒充公检法的恐吓到粉丝群里的任务陷阱,骗子的套路不断翻新,却始终紧扣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的特点,这背后折射出的防护漏洞亟待填补。
防护未成年人免受诈骗,需要构建多道坚固防线。家长作为第一道屏障,责任尤为重大。不少案例中,孩子能轻易获取家长手机的支付权限,甚至知晓密码,这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保管好支付工具、不向孩子透露密码、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这些基础措施若能落实,就能从源头减少被骗风险。更重要的是,家长需提前给孩子上好“防骗课”,讲清楚公检法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办案、绝不会索要“安全账户”等常识,让孩子在遇到诱惑或恐吓时能保持警惕。
网络平台不能成为诈骗的“温床”。现实中,一些平台对涉诈信息排查不力、异常账号监测滞后,甚至让诈骗群圈长期存在,这无疑是对未成年人的失职。落实账号实名登记、完善涉诈举报机制、用技术手段拦截可疑链接,这些措施不仅是监管要求,更是企业应有的社会担当。对那些放任诈骗信息传播的平台,必须依法严肃追责,让其不敢懈怠。
政府部门的打击力度更需持续加码。国家网信办会同公安部暑期开展的专项行动,清理有害信息、精准预警群众,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面对不断变异的诈骗手法,还需建立更快速的响应机制,比如针对未成年人诈骗案件开通绿色通道,提高侦办效率;加强反诈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普及防范知识。唯有形成“打击-预警-教育”的闭环,才能让骗子无机可乘。
家长多一份细心,平台多一份责任,监管多一份力度,才能让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里安全畅游,让暑假真正成为无忧无虑的成长时光。斩断伸向孩子的诈骗魔爪,刻不容缓,更需要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