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国 文/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相遇,注定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留下动人的篇章。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深,这位上海陆家嘴因之得名的人物,与浙江常山之间,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却又韵味悠长的情缘。他在常山留下的诗篇,不仅勾勒出常山的山水人文,更将自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融入其中,成为两地文化交流中璀璨的明珠。
一
陆深(1477—1544),字子渊,号俨山,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现上海浦东新区)人,自幼聪慧过人,五六岁便能辨字义、诵古诗,稍长便对经史洞若观火,文思敏捷。其著述宏富,且书法遒劲有法,如铁画银钩。弘治十八年(1505),他高中进士,踏入仕途,然而,官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遭人忌恨,他多次被贬谪、调任,在起伏跌宕中辗转各地。嘉靖八年(1529),陆深被降职谪为福建延平府同知,随后又迁任山西提学副使。在山西任上,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为阳曲县秀才刘镗平反冤狱,虽过程曲折,但他坚持正义,毫不退缩。这份在困境中坚守本心、勇往直前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在他与常山的交集里得到了体现。
嘉靖十一年(1532)九月,历经波折后复职的陆深,被推补为浙江按察副使,仍理学政。到任不久,他便来到衢州府常山县视察文教工作,自此,与常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到常山,陆深游览昭庆寺,留下了《游昭庆寺》一诗:“秋风昭庆寺,初日满回廊。地古松能偃,山深橘未霜。移舟还傍麓,著屐试登堂。高阁凌云表,凭阑意自长。”诗中,秋风轻拂古寺,初阳洒满回廊,展现出静谧祥和之景。古寺旁松树偃卧屈曲,深山里橘树未受霜寒,尽显古寺的古朴清幽。“移舟”“著屐”描述了他游览的过程,而登上凌云高阁,倚栏远眺时,心中思绪悠长。彼时的陆深,虽经历波折刚复职,但面对常山独特的山水古寺,心中满是对这方土地的喜爱,以及在这清幽之境中获得的悠然心境。
次年早春,陆深升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署掌司事。在从上海赴江西任地的途中,他再次经过常山。此时正值常山迎春时节,他写下了《途中见县僚迎春》:“彩幡银胜飐微风,尘影人声蹴踏中。残岁雪消江柳外,一年春到海云东。文明有象占天运,草野无才赞化工。须信烟波通雨露,轻阴催暖煖护真龙。”诗中描绘了迎春时热闹的场景,彩旗银饰在微风中飘动,人群喧闹;残冬的积雪消融,江柳抽出新芽,春意渐浓。陆深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象,还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许。他看到天象彰显文明昌盛之兆,虽自谦草野微臣难赞自然造化之功,但字里行间仍透露出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体现出他对常山民生的关注。
《过草萍》一诗同样作于此次途经常山之时。“山作重围天共低,一滩分水浙东西。云边野菜挑冬笋,客里行厨趁午鸡。鹤背还沾瀑布雨,马蹄偏恋锦障泥。胜游若许开晴照,为借仙人一杖藜。”诗中,群峰环绕,仿佛将天空压低,一滩水流划分出浙东浙西。他们在旅途中,采来云端边的野菜,挑出鲜嫩冬笋,搭起行厨,趁午间烹煮土鸡。骑鹤(喻指行旅)时,衣背沾湿瀑布飞溅的雨珠,马蹄偏爱踏过那如锦缎般的烂泥——把路途遭遇的不爽,当作风景尽情享受。若能准许这胜景沐浴晴朗日光,愿借仙人一杖,继续探寻幽奇。这些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常山独特的地理风貌和生活气息,也让我们看到了陆深在旅途中的闲适与惬意,即便身处奔波之中,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
嘉靖十三年(1534)八月,陆深因公务从江西任地出发北上,顺道回上海老家,再次途经常山。此时的他,或许因旅途奔波而身体抱恙,但他对常山的热爱并未消减。在《草萍道中》,他写道:“老怀病目向秋风,江水西来湘水东。可是青山知好客,淡云疏雨翠微中。”衰老的心怀、病弱的双目迎向萧瑟秋风,江水从西边涌来,又似流向湘水之东。然而,常山的青山仿佛知道主人好客,在淡云疏雨中更显青翠朦胧。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即便身体不适,仍能感受到常山山水的温情与好客,这份对常山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当晚,陆深宿于常山县城集真观,又作《宿常山集真观》:“病怀自爱寻山憩,面面芙蓉映远峰。向晚楼台栖宿雾,报晴钟鼓动秋风……”抱病之身偏爱寻山休憩,四面芙蓉般的山峦倒映远峰,傍晚时分,楼台栖满暮霭,报晴的钟鼓在秋风中响动。诗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氛围,陆深在病痛中寻得一方宁静之所,与常山的山水融为一体。他那“千重地脉闽关北,八月星槎浙水东。怀国望乡俱不极,一龛灯火翠微中”的感慨,更将其个人的忧国思乡之情与令人心安的常山山水紧密相连,使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除了在常山留下众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的诗篇,陆深还因与常山籍太医院吏目杨訚(“针圣”杨继洲父亲)的交往,写下了《任城题杨訚直夫泉香书屋二首》。“常山人家画不如,君家宛在画中居。草堂新开何所有,半贮参苓半贮书。”此其二诗中,他赞美常山人家景致如画,杨訚的家仿佛就在画中,新开辟的草堂里一半贮藏着参苓药材,一半堆满书籍。通过对杨訚书屋的描写,陆深展现了常山的人文底蕴,也表达了对友人的赞赏之情,体现出他与常山名人之间真诚友好的交往。
陆深留在常山的诗词,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对山水风光的描绘,对民生百态的关注,还是与友人的情谊抒发,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从精神层面而言,这些诗词更是他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的写照。他在官场历经沉浮,却从未被挫折打倒,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通过他的诗词传递给了常山人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常山人在创业创新和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顽强拼搏、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