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一碗热饭里的幸福滋味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陈霞 文/摄 通讯员 杜晓希

  上午10点左右,柯城区姜家山乡三山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大厅里已经飘起饭菜香。空调送出的凉风驱散了暑气,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吹着空调唠家常,氛围轻松愉悦。90岁的翁水莲推着轮椅慢慢走进来,工作人员郑丽静赶紧迎上去,接过她手里的布包:“翁奶奶今天来早了,梅干菜烧肉刚起锅呢。”

  当天是8月1日,郑丽静接过老人的社保卡刷卡登记之后,叮嘱老人家收好。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负责人叶真告诉记者:“原本我们是每餐都要刷卡,后来村里经常来吃饭的老人,我们都熟悉了,就改为一月一刷,怕他们把卡弄丢了。”

  饭点里的烟火气

  干净亮堂的食堂大厅,已经提前打开了空调。10时30分,打饭窗口前排起了短队。不锈钢餐盘里,红烧鸡翅泛着油光,梅干菜烧肉、酱爆茄子咸香下饭,炒黄瓜带着鲜绿脆爽。老人们大多选了一荤一素,89岁的黄卸妹慢悠悠地端着餐盘,找了个就近的位置坐下。她夹起一块软烂的肉放进嘴里,念叨着:“以前一个人在家,顿顿吃剩饭,现在每天都能吃上荤素搭配的新鲜菜,这样的日子真好。”

  食堂里的人越来越多,坐着吃饭的老人在灯光下脸上泛着红光。82岁的方莲香和邻居姐妹携手而来,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四年前老伴走后,她独自生活,如今每天和老姐妹结伴来吃午饭,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

  窗口内侧,郑丽静和另一位员工金兰仙正把饭菜装进保温桶,准备给来不了的十几位老人送去。“老人家早饭都吃得早,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尽快给他们送去。另外,蒋阿婆家的饭别忘了加两勺汤。”说着,郑丽静麻利地将保温桶放进电瓶车上,两个人分工去送,最远的一户郑丽静要骑半小时才能送到。

  “方阿姨瘫痪在床,儿子儿媳白天到城里打工,我们送饭的时候顺手给她倒下尿盆。郑爷爷有点阿尔茨海默病,白天家里没人,我每次去都要看着他把药吃了再走……”郑丽静清楚每个老人的作息和身体状况,她抹了把汗,跨上电瓶车在烈日下出发了。

  账本后的民生温度

  “每天三四十个人吃饭,一荤一素60岁以上收4元,本村85岁以上老人免费;一荤两素6元,两荤两素8元。来吃饭的基本上是85岁以上的老人,光靠餐费连买菜钱都不够。”叶真翻着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日开销。这家老年食堂自2020年11月开门以来,通过“居家服务+食堂”的模式降低人力成本。“单独开食堂肯定亏,捆绑运营才能走得下去。”叶真说。

  叶真算了一笔账:“今年开始,村里帮助联系爱心单位、爱心人士给予经费支持,加上民政补贴,公司也承担一点,刚好能抹平缺口。”记者看到,低保户、85岁以上老人的餐费减免记录在账本上一目了然。虽然钱少,但每天购买的食材保证新鲜。

  三山村负责民政养老工作的村干部郑新民相告,“三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村里长寿的老人很多。村里发展好,最关键的是百姓的幸福指数要提升,让老百姓共富共享。”

  碗里碗外的幸福指数

  “这里的饭菜不仅合口味,大家一起吃还有说有笑的,胃口也比在家独吃好了很多。”翁水莲慢慢地咀嚼着饭菜,满含谢意地说,“以前我和老伴一起来的,去年开始他卧床不起了,他们每天按时把饭送到床头给老头子,大冬天都是热乎乎的。”

  更让翁水莲喜欢这里的原因,是工作人员的贴心,“每次来都很关心我们,对我们很亲切很关照,还经常给我们吃他们自己买的小蛋糕。”为表心意,过年的时候,老人给郑丽静送了两双自己手工做的针织拖鞋,“这些孩子比亲人还贴心,我们也是将心比心,无以为报。”

  黄卸妹的儿子在外地打工,自从食堂开门,她再也不用顿顿吃剩饭了。“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不值得开伙。”她指着桌上的鸡翅说,自己在家最多买点猪肉,“这里能免费吃还能吃好,儿子也放心了。”独居十多年的她,现在每天盼着饭点,“能和老姐妹们说说话,比啥都强。”

  方莲香总说现在是“这辈子最好的日子”。儿子早逝,她拉扯两个孙女长大,如今孩子们成家立业,她靠着村里的食堂解决了吃饭难题。“在这里能吃好,身体就好。”方莲香说。

  12时左右,郑丽静和金兰仙已经送饭回来,老人们也都吃完饭陆续离开了。“那个瘫痪的曾奶奶,今天需要洗澡了。”每次送饭,老人们有什么需求,她们都记在心上,两人交谈着,小憩片刻,就准备物品去帮曾奶奶洗澡。

  郑丽静是外村嫁到本村的,早年在外务工,对村里的人不太熟悉。这份工作她做了快五年,从对村里情况陌生到能说出每位老人的口味偏好,老人们都念着她的热心。“被他们认同是一件幸福的事,希望每一个人老了之后,都能有好的生活保障。”郑丽静说。

  这个老年食堂,用每天三四十份热饭,丈量着乡村最实在的幸福指数,也见证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