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文 除署名外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衢州,邵永丰麻饼是每个衢州人都熟悉的存在,它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城市记忆的味觉符号。这传承百年的味道背后藏着许多故事。对于1999年出生的徐文慧来说,邵永丰麻饼不只是一个招牌,更与她的成长紧密相连。如今,这位年轻的姑娘站上了非遗传承的节点。
童年甜香,记忆悠长
1979年,徐文慧的父亲徐成正因为仰慕“邵永丰”,希望学习麻饼制作技艺,报名进入邵永丰面饼店。经过六年拜师学艺,踏实努力的徐成正全面掌握了麻饼制作的配方、配料、上麻、烘烤等工艺,成为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1世纪初,父亲买下“邵永丰”老字号并注册商标,当时年幼的徐文慧未曾想到,自己未来会与这三个字紧密相连。
徐文慧对邵永丰的记忆,始于童年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工厂。年幼的她放学后常在位于市区上营街的老院落里玩耍。“那时刚出炉的麻饼香气诱人,叔叔阿姨见我来了,总会掰一块给我尝尝。”徐文慧回忆道,椒盐的咸香、百果的清甜、黑芝麻的醇厚,构成了她童年温暖的味觉记忆。
大堂里的老物件是徐文慧了解麻饼制作的启蒙。灰扑扑的炭窑、带有岁月痕迹的石臼与石磨、木质的糕点模具……父亲会在这些麻饼制作器具旁,向她讲述邵永丰的过往:比如清朝末年面饼店如何在街角支起炭炉、五代传承人如何在岁月变迁中守护麻饼制作的技艺。
父亲多年来对传承的坚守,让她渐渐理解“邵永丰”对于父亲的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口味有所变化,麻饼不再是徐文慧最喜爱的食物,但在异乡求学时,品尝到了家乡寄来的麻饼,她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常说的“老味道”——那是一种踏实的感觉,是揉进面里的用心,是炭火烘烤的讲究,更是在工业化时代里,手工制作传递出的温度。
承托起小小麻饼的第二个百年
代代相传的老手艺贯穿徐文慧的成长。2006年,衢州邵永丰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2007年,邵永丰麻饼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2023年,徐文慧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家乡,接过邵永丰传承的重任。当时她在杭州从事设计工作,得知邵永丰只有第五代传承人,第六代暂无合适人选的情况,她毅然返乡,决定为守护这份古老技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邵永丰后,徐文慧开启全面学习与实践。她从基础岗位轮岗做起,销售、仓储、研学接待等岗位都有所涉猎。如今,身为浙江邵永丰成正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她,已熟悉公司运作的各个环节。在学习麻饼制作技艺时,她也遇到过不小的挑战。
翻饼的竹匾比她想象中重,沉重的竹匾在手中晃动,麻饼在上面却不太听话。“需要找准着力点,用巧劲儿。”第五代传承人柯志增的指导在耳边响起,她盯着竹匾中央,尝试让饼在移动中排列整齐,却常摆放得不太规则,要让三十多个饼一起翻面,均匀“上麻”更是困难。“制作麻饼的其他工序我已经较为熟练,就差这‘飞饼’技术。它是非遗技艺的重要部分,我会多加练习,一定要掌握!”徐文慧坚定地说。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鲜活的记忆。”谈及邵永丰的发展,徐文慧表示,未来,邵永丰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味道,也要持续创新。就像当年父亲收购邵永丰的招牌,不仅仅是为了守旧,而是让老手艺在新时代找到发展空间。“父亲总结的‘永盛勤丰’,即永远勤劳、永远丰盛,也是邵永丰现在的文化核心。”
如今,邵永丰已成为衢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在本地受欢迎,还通过网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除经典口味的麻饼和传统中式糕点,近几年邵永丰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了梅干菜、蛋黄等新口味麻饼,推出麻辣小麻花等新品类,供顾客选购。”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徐文慧坚定前行,期待像父亲一样,为邵永丰书写新的辉煌,让这份古老的味道在岁月中持续散发迷人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