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杏灵 毛毓凡 文/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添置木柜、木箱等家具时,总会请油漆匠上门为家具上漆,并在柜门、橱门等位置绘上花样图案,以延长家具使用年限,增添观赏性。随着时代发展,新式家具取代了木制油漆家具,油漆箱柜从人们生活中淡出,箱柜面上喜庆祥和的油漆画也逐渐被人淡忘。然而,有人始终坚守着对油漆画的热爱,用坚持和创新,让油漆画在新时代重焕生机,邱招席便是其中一员。
近日,笔者走进邱招席位于江山市的工作室,满室的油漆山水画映入眼帘。邱招席站在一幅长2米、高1.5米的画布前,手持刮刀,专注创作。“工作室里摆放的只是我的部分画作,有些画刚完工就被朋友拿回家了。别看我面前这张画布上的油漆颜色深,看不出画的是什么,等会儿就大变样。”邱招席向笔者卖起了关子,随后便熟练地操作着刮刀开始创作。
谈起与油漆画的缘分,邱招席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为谋生他选择做一名油漆匠。“那时候在农村,学门手艺是为了讨生活,我就选了油漆匠。”邱招席说,“我学的时候,手工绘制油漆画就已经不流行了,更多是用拓画来替代,可我总觉得,既然入了这行,手工画技艺不能丢。”
当时,会手工绘制油漆画的大多是比邱招席年长不少的老师傅。为学好这门手艺,邱招席四处拜师、虚心求教。“我找了不少老师傅学,回来就一遍遍琢磨,反复练习。慢慢地,我也画得越来越好了。”邱招席说。
后来,邱招席暂别油漆匠行当,投身商海,但对油漆画的热爱从未消减。直到退休,邱招席终于有机会重新拾起“画笔”。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邱招席开始大胆尝试——将油漆画转移到画布上。“一开始画,画布会渗透,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邱招席说,“后来我想到以前给家具上漆打底的方法,就试着先用油漆给画布打底,没想到,效果和画在家具上一样。”
邱招席介绍,油漆画与油画、水粉画不同,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作画方式也大相径庭。“油画是逐层添加颜料,油漆画则是把所需颜色一次性涂上去,再用刮刀、橡皮刀等工具,把颜料往下减,通过手法轻重表现出亮部和暗部的差别。而且一定要在颜料没干的时候操作,干了就不行了。”
在创作工具选择上,油漆画充分体现了民间工艺的特点。“主要用铲刀、刮刀等油漆工具,还会用到泡沫、棉布、餐巾纸等辅助工具。民间工艺就是充分利用各种东西,关键看怎么用。”邱招席笑着说。
随着邱招席灵活变换手中工具的角度和力度,画布上的颜料被巧妙地削减,原本颜色混沌的画布上,逐渐显露出一些线条和纹理,明暗对比也清晰了起来。一开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画面,开始展现出山水画的独特韵味。“你看,这些树枝、山石的纹理得靠刮刀用点劲才能凸显它苍劲;而云雾得用上泡沫、棉布这些辅助工具,轻轻按压、晕染,才有缥缈感。每种工具都有独特用处,相互配合,才能让画面‘活’起来。”邱招席介绍道。
此外,邱招席还是风光摄影爱好者,他的镜头定格过许多江山的壮丽景致。如今,他打算将镜头下的江山美丽风光,通过油漆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现在会画这种油漆画的人不多了,我希望能多画一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项民间艺术。”邱招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