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千古仁君”徐偃王

日期:04-17
字号:
版面:04版:名城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徐金渭

  春风拂面,彩旗猎猎。2025年2月17日,一场盛大、隆重而庄严的祭祀活动在龙游县溪口镇举行,浙江各地和来自江苏、江西、福建、安徽、山东、上海、广西、广东、四川等地徐氏族人代表以及八方善男信女千余人汇聚,为3000年前的“仁义之君”徐偃王庆生。

  鸣金击鼓、供祭品、焚香烛,各支徐氏族人代表和香客分批进入徐偃王庙,鞠躬如仪,跪拜如礼。

  西周穆王,嬉游乖张,政事不修,战乱频繁。

  强楚攻伐,徐国不防,为护众生,偃王避战。

  诸侯之国,贵族私产,以国易仁,圣德昭彰。

  偃王南迁,文明播扬,卜居筑溪,又迁灵山。

  蛮荒南方,自此发展,姑蔑之地,处处呈祥……

  朗朗诵读的祭文,传播着徐偃王的巍巍功德。龙游县一位文化界人士认为:“衢州有礼,‘仁’字当先。龙游打造‘最有礼城市’,应当让仁德根植于人心,祭祀徐偃王就是为了传播仁德。”

  一

  徐偃王注定会被历史铭记!为了芸芸众生,他毅然抛家舍业。不,他舍弃的是他的国,这一壮举是会被永远缅怀的。

  徐偃王,姓嬴,名诞,字子儒。战国时大儒荀况在说到历代明君贤臣圣人长相之异时云:“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

  居于东方各国和部落领袖地位的徐国与宗主国周王朝是有过节的。《后汉书·东夷传》对此有载:“(周)康王(在位公元前1021年至前996年)之时,肃慎复至,后徐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九夷,东方各族、各部落的总称。徐“僭号”,表明在周康王时徐君即称王。嬴诞继位为君时,徐国国都在现今的江苏泗洪。《独异志》称嬴诞“有圣德”。他内修德政,外结友邦,且与宗主国有意搞好关系。

  周穆王(在位公元前977年至公元前923年)六年春,“徐子来朝,锡命为伯”(《竹书纪年》),而“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锡命为伯”,或意指徐由子爵国升为伯爵国;又或“伯”为“霸”,穆王承认徐国为东方霸主。有了周王朝的承认、授权,徐偃王一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抱朴子》曰:徐偃王“外坠城池之险,内无戈甲之备”,意即废除了应有的一些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并“修行仁义”而“以怀诸侯”。同时,徐偃王还开挖通往陈国、蔡国的运河,以便“舟行上国”,加强与周王朝的联系沟通。陈国、蔡国疆域都在现今的河南省,徐偃王为“通沟陈蔡之间”开挖的运河即为鸿沟之雏形。鸿沟,系秦末楚汉相争之时两军临时分界线,以西驻汉军,以东驻楚军。

  徐国在偃王时代到达了鼎盛期,据《韩非子·五蠹》载:“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徐偃王行仁义惠四方,国力强盛,疆域也一直扩张到现今的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国与部落之间互相残杀、吞并土地十分频繁。正因为如此,徐偃王的仁义品德和“民本”思想难能可贵。在他的经营之下,徐国人民安居乐业,而且令“江淮诸侯皆伏从”(张华《博物志》)。

  其时,穆天子穷兵黩武,又嬉游无度,渐失诸侯之心。据徐氏谱载:“四方诸侯之争讼者不至周而至徐,讴歌者不讴歌周而讴歌徐。”也就是说,诸侯们有了矛盾争端都来徐国要求主持公道了,百姓们都歌颂徐国了。

  二 

  徐国正当如日中天之时,引起了他人疑忌从而遭遇了一场灾难,徐偃王因此失国。

  徐偃王何以失国?司马迁《史记》有“徐偃王反”之说。然则考诸众多史料并度之以情理,《史记》所说颇可疑:徐偃王既不修武备,何能起兵反周?偃王失国的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楚伐徐,有诸多文章典籍取此一说。

  《韩非子·五蠹》:“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论衡·非韩》:“强楚闻之,举兵而灭之。”

  《淮南子·人间训》:“偃王行仁义,王孙厉说楚庄而灭之。”

  《说苑·指武》:“偃王好行仁义,王孙厉劝楚文而残之。”

  东方朔《七谏》:“偃王行其仁义兮,荆文寤而徐亡。”

  尚有多种典籍对楚伐徐之事有记载,难以尽录。楚国为什么要攻灭徐国?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对话:眼见徐国日益强大,各诸侯国纷纷向徐国靠拢,王孙厉对楚王说:我的王啊,我们楚国不去征伐徐国,总会有一天楚国得向徐君朝贡。楚王说:偃王是有道之君,好行仁义,是不可以讨伐的。王孙厉说:我听说,大对小、强对弱,就像石头砸蛋、老虎吃猪,有什么可疑虑的?何况徐偃王不修武备,文德也没到极高境界,现在去打徐国一定是攻无不克。楚王听这么一说,就派出军队攻打徐国了。此事发生在周穆王三十五年(前967年)。

  徐偃王得知楚国出兵前来攻打,叹息:吾闻“君子不处危邦,贤者不顾荣禄”,而战争是会死人的。“偃王仁,不忍斗其民”(《博物志》),于是他弃君位南迁。

  三 

  徐偃王弃国而走,去了哪里?唐朝大文豪韩愈撰有《徐偃王庙碑》:“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据此,徐偃王可能来到了越国的一隅即现今的龙游。

  徐偃王南迁有数万民众跟随,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成了仁的理念的播种者。安徽、福建、江西、江苏、浙江等地考古发现了大量徐国的文物,如徐王鼎、徐王庚儿钟、徐伯鬲、徐偃侯旨铭等,其中包括生产、生活、祭祀诸多方面的器具。江西靖安和高安、江苏丹徒和六合、浙江绍兴等许多地方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等文物,其所展现的古徐国的灿烂文化绽放着不朽的光芒。

  徐偃王因不忍民众陷于战乱而放弃君位、放弃属于自己的一切,此仁德在其时颇为罕有,为历代所敬重、推崇,纪念、祭祀徐偃王的祠、庙、殿遍布各地。

  在龙游,徐偃王信仰深植人心。明万历《龙游县志》即有“县官岁以正月二十日祭以特牲”的记载,而在清代全县各地供奉徐偃王的庙宇多达50余座。岁月沧桑,供奉、祭祀徐偃王的殿庙屡毁屡建,近20年来龙游各地又复建、兴建徐偃王庙多座。这是龙游特有的一种民间信仰现象,由此也形成浓厚的徐偃王民间信仰文化和风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廿徐偃王圣诞日,全国各地徐氏族人和信众纷至沓来祭祀徐偃王,而在社阳乡大公村则有清明节祭祖灯会。

  大公村地处一道狭长的山谷间,建有大公殿,是为缅怀徐偃王的大公无私品德,其村名也因此得名。徐偃王为避战、弃君位率百姓南迁,据说有一支族人迁现龙游县城之东约10公里的溪畔筑室而居,此溪因此得名“筑溪”,“筑溪”后来演化为“竺溪”,即今湖镇镇竺溪桥村一带。筑溪(竺溪)为长枝源之下游,长枝源由南而北穿过大公村,在大公村地段即被称作“大公溪”。

  历史上,浙西大地供奉徐偃王的庙宇林立,以大公村而论,与竺溪桥相邻的希塘村有龙泉殿供奉徐偃王,长枝源上游的源头村有徐偃王庙。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明节祭祖灯会在大公村兴盛起来,杭州、衢州、金华、丽水各地香客骑马坐轿纷纷前来赶会,到大公殿祭拜徐偃王。

  大公村清明节祭祖灯会“三年两头着”,即连续三年内有两年要举办灯会。该村每次灯会都极为隆重热闹,轮到举办灯会的年份,家家户户春节刚过就采伐毛竹,采购油纸、花纸着手制作花灯。花灯花样繁多,有人物灯,比如封神人物灯、三国人物灯、水浒人物灯;有动物灯,比如蝴蝶灯、狮子灯、凤凰灯、麒麟灯、孔雀灯、鱼灯、兔灯、马灯、羊角灯;有植物灯,比如葵花灯、玉米灯、稻穗灯、白菜灯、牡丹灯,又另有各种花篮灯、绣球灯、如意灯等。

  到清明节那天,各种各样的花灯如潮水般涌向大公殿,挤挤挨挨,争奇斗艳,极为壮观。在论资排辈进行庄重的祭祀徐偃王仪式后,锣鼓喧天、鞭炮震地,由青龙、红龙开路,高脚牌、灯笼、端坐着徐偃王塑像的抬阁、花灯等依次相挨着巡村、巡游田野,绵延数公里,竟把小山村闹成了“不夜天”。据大公村长者介绍,大公村之所以祖祖辈辈热衷于举办清明节祭祖灯会,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和平吉祥,传承的是徐偃王的仁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