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亮 文/摄 通讯员 管浩帆
在柯城区荷花街道荷东苑社区的荷花小区里,住着十来个平均年龄80多岁的特殊“老姐妹”。她们都是771矿的退休老人,自1994年搬来这里居住,她们朝夕相处三十年,在岁月中缔造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生动范本,如今更是一起抱团养老、守望相助。
近日,透过85岁曹美华花白的头发,还能看到她头上残留着血痂。“昨天还有点痛,今天已经不疼了。我得夸夸我的好邻居,都是她帮我处理的。”曹美华为此写了一封感谢信交给社区,也让她们这个老年群体的暖心故事浮出水面。
突发意外敲响邻居的门
“小费,救我!”4月5日晚上9点,45栋3单元1楼的费月琴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听到了急切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吓坏了的曹美华站在门口,手紧紧捂着头,血已经流到了脸上。
75岁的费月琴曾是771矿的一名护士,她连忙让曹美华进来,一边翻出医用物品,一边询问事情经过。原来,曹美华去卫生间拿盆准备洗漱,出来时不小心被绊了一下,整个身子向前扑去,头重重地撞在一米见外的灶沿上……
“我挣扎了好一会才爬起来。”曹美华说,她一摸头上都是血,赶紧拿了几张卫生纸捂住,纸很快被血浸湿了。疼痛和鲜血让她心很慌,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她心想:去医院的话,这大晚上得走好一段路;喊救护车的话,这个伤情够不够格?
很快,她想到了费月琴,便直奔她家而来。拿掉染血纸巾,查看伤口情况,止血、清创、消毒、敷药……费月琴麻利地处理伤口,还宽慰曹美华不要太担心。
“第二天她还给我打电话,问我情况,叮嘱我护理伤口。”曹美华说,这并不是费月琴第一次帮邻居处理伤口,以前她还曾上门志愿服务,因此第一时间想到了费月琴。
“住我楼下的杜医生听到我受伤的消息,也来看了我。”曹美华说,88岁的杜力原来是名内科医生,现在是大家的“健康顾问”。小区老人有点小病小痛都会先问问杜力,再决定是否去医院,“或者拿了药该怎么用,也会咨询她。”
邻里互帮互助是常态
曹美华夸着小区其他老人的好,她的热心也同样被大家看在眼里。
住在一楼的88岁蒋女士,眼睛多年前就有些看不清,如今记忆力也不太好,但她对曹美华格外信任。虽然家里有保姆,但每次找不到身份证、社保卡等重要物品时,总让熟门熟路的曹美华帮忙找。
“她存折搞不清到期时间了问我,去银行也总喊我陪着去,有时还要我去帮她取钱。”曹美华笑着说,有时她密码输错了,还得提醒不是这个密码。
遇到蒋女士的保姆休假时间,曹美华还会准备饭菜送过去。“送饭的可不只有我,有时候其他人也会送。”曹美华说,这种事情在小区里很常见,谁家有事情忙不过来,大家就会喊对方来家里吃饭。
实际上,老同事加老邻居的双重身份,小区老人之间的互帮互助是一种常态。“曹老师平时对我们很好的。”杜力说,有次她出门去银行,路上遇到了曹美华,回来时下雨了,“她知道我会从哪条路回来,回家拿了伞,专门过来接我。”
多年情谊支撑“抱团养老”
老人们还有个共享“驿站”,就在79岁的刘惠英家里。这群老人年轻时从五湖四海而来。年老了,偶尔回家乡看看,带些特产回来,或收到家乡寄来的礼物。
因为刘惠英家在一楼,大家收到的东西多了,就都放在她家里。“米糕、杨梅、黄鱼、烧饼、蔬果……什么都有。”刘惠英说,有的老人不方便来拿,她也会送上门去。
每天傍晚,这个小区的老人们看过养生节目后,还会相约下楼散步,住在最高层的人一路下来,一家家敲门,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出来。“大家绕楼散步,聊聊天,练练新学的手指操。”杜力说,有了交流,也不会觉得孤单。
这群老人用光阴编织了一张温暖的邻里互助网,让她们都乐意在此安心养老,不愿意去儿女家住。“住自己家自在,也自由!”这是老人们的心声,在她们看来,跟儿女住作息不同、吃饭习惯也不同。
88岁的全女士住在曹美华对面,春节期间儿子接她去过年,告诉她家里专门给她留了房间,希望她一起居住,老人直接拒绝。儿子担心母亲独自生活的安全问题,在全女士家安装了监控,也被老人要求拆除,“对面曹老师每天会看看我家灯有没有亮起,你就放心吧。”全女士说。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有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这种自发形成的互助养老模式,不仅让这个小区的老人能安心幸福地居家养老,也为老龄化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柯城区荷花街道荷东苑社区党委书记揭伟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