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芬 文/摄
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当你踏入衢州市博物馆、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衢州市城市展览馆,总能看见一群小学生在展厅中忙碌的身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看看这些“小小讲解员”是如何炼成的,他们在参与中又收获了什么。
“小小讲解员”是如何炼成的
“中华五千年历史,为什么我们叫‘万年衢州’?”4月6日下午,在衢州市博物馆万年衢州馆展厅内,“小小讲解员”金娃团队的方梓溢站在人群中,清脆的童声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别看方梓溢只有12岁,她可是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了。”衢州市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副主任应梦珂介绍,“小小讲解员”项目是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开展的一项长期社会教育活动,旨在通过讲解培训和实践,培养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目前博物馆共有70余位小讲解员,每逢寒暑假和周末,他们都会到馆里为游客们带来精彩讲解。”应梦珂介绍,自2009年成立“小小讲解员”队伍以来,16年间,博物馆已培育500余位讲解员,年龄跨度从3岁到12岁不等。每一位小讲解员都要通过一轮初筛、一轮面试,才能进入讲解培训阶段,掌握基本的讲解礼仪,包括讲解时的手势、语调、表情、走姿等。
衢州市博物馆各展厅的讲解词基本在千字以上,且内容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熟练地掌握讲解词是讲解员的首要任务,但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还在上学的小讲解员们来说。
方梓溢已有2年多的讲解经验,曾获得2023年全省博物馆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称号。
“为了熟悉讲解词,我每天早起后利用10分钟晨读,睡前再花半小时复习,日复一日反复记背。”方梓溢向记者分享道,她的诀窍是碎片化练习。比如每天乘车上学途中,或是课间短暂的休息间隙,都会被她充分利用起来学习和巩固讲解词内容。
从单纯背诵知识到流畅讲解,这中间的转变才是真正的难关。在真子飞霜葵形铜镜前,讲解员郏希妍描述时会说:“比我们妈妈的手略长。”在讲到复合纹陶罐泥条盘筑法时,讲解员王希羽会配上搓陶泥的手势……这些独特的小巧思,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趣味盎然,与游客频繁的互动更是逗得大家忍俊不禁,每轮讲解结束,“小小讲解员”都会收获一波掌声。
“如何将文物讲‘活’,才是讲解的精髓所在。”应梦珂说。
从参观到参与,小讲解员收获大
“以前,我在金华城市展览馆看到小讲解员们自信大方的样子,就特别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邱辰煜是衢州市城市展览馆的“小小城市讲解员”。成为一名小讲解员后,他不再是那个只会静静听讲的参观者,而是成为一名能够自信地站在游客面前,讲述衢州城市发展的传播者。
吴希言今年5岁,前不久,他正式成为衢州市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这段奇妙旅程,为年幼的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收获。“当我第一次站在展厅里,面对着游客们开始讲解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吴希言说,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他接触到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博物馆里那些古老的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看不懂的物件,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好朋友”,陪伴他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
今年2月,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小小讲解员”示范团成立,小讲解员叶忆秋在这段经历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初次踏入陈列馆,里面陈列的历史资料、图片与实物,便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冲击。”叶忆秋说,她在讲解时会留意参观者的不同反应。“有的人听闻侵华日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暴行,不禁皱眉,眼中满是愤怒;有的人则在一幅幅受害者照片前久久伫立,眼神中流露出同情与悲悯。”这些参观者的反应,让叶忆秋真切地意识到,历史并非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给无数人带来巨大伤痛的过往,这也让她明白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意义。
对于“小小讲解员”的出色表现,《南孔少年周刊》专家智库导师、衢州市文史专家刘国庆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些“小小讲解员”不仅是各展馆的宝贵财富,更是衢州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
“孩子们用他们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声音,将衢州故事传递给每一位游客,让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衢州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刘国庆说,通过参与讲解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怀,这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