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药盒与白云

日期:04-10
字号:
版面:05版:三衢道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继红

  那是不到20年前的事。

  我躺在山花烂漫的草坡上,天气很好,就算睡着了,也不会冻着。山路很长,如果要继续走,至少还得两小时以上才能到达。看着悠悠白云,我想,要不要回头?

  那是乌溪江库区的一条山路。上一次到村里走了近三个小时,那时是冬季,白雪已经消退,路上鲜有行人,偶尔碰到一两个老人,浑浊的眼睛里还是露出了好奇。是的,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走在元宵节刚过的山路上,总有些突兀,好在我的样子是平和稳重的。

  只是,平和稳重有什么用?我想起编辑皱着眉头问我的样子,“‘药盒一盒盒整齐地码放着,排成了几排’,这话什么意思?说这老人很闲,还是很爱整洁?我们是写他需要救助。”编辑比我还小几岁,以前在县里也跑过采访,如今天天坐在办公室里,负责处理求助类的稿子。

  “我就是看到了这个细节,所以写上去了。”我也不清楚自己为何会在那间杂乱的房间里留意到那几排药盒。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与此相关的高血脂、高尿酸甚至前列腺疾病,每天要服用四五种药,一个月下来,药盒一大堆。我应该猜到并告诉编辑,老人收集药盒当废纸板卖,日积月累,也有几元钱吧。

  几元钱,对一般人来说是个小数目,但对老人来说可能是一餐饭、几包盐。当时我三十岁出头,从国企到媒体,哪里真正体会过人间疾苦?老人面目不清,语言含糊,求助信是他人代笔的。我搭车、走路,去看了看现场,没有发现更多有效信息,邻居和村干部的介绍千篇一律。比起一些更急更惨的求助者,老人至少还有新农合医保。

  比这更早几年,西区刚刚开发的时候,我见到一位来自邻省的男子,现在忘记他姓啥了。廿多年采访,我记了近百本笔记本,都放在家里地下室。一次洪水中,地下室进了齐胸深的水,近百本采访本泡了一晚上,就算晾晒干,字迹也不复可见,就都扔进了垃圾桶。

  和模糊不清的老人面孔相比,邻省男子的愤怒失望我至今清晰记得。那是年关,工地上只有他留守,因为他的工钱不知是被拖欠还是被克扣了。那个春节,他只能在泥泞的工地上度过。他没有成堆的药盒,塑料袋里有一两盒,我竟然没有记下药名,只记得他没有处理的剩饭剩菜。

  云来云往、云消云散,我看到那天的自己起身、回头、下山,搭车回城。再过几年,我申请换了个岗位。

  人生不仅肯定会有药盒,有时真如白云,散了又会聚。十年前,二胎政策放开,次年家里添丁,我再次奔波起来。用同事的话说是“从此你打了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