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芬 通讯员 宣齐 危波 文/摄
4月1日清晨,江山市上余镇望江村村民郑丽珍家的柴火灶便响起了噼啪声。铁锅里,春笋块在沸水中翻滚。
清明时节,制作清明粿是江山人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笋要先焯水,涩味才去得干净。”郑丽珍麻利地捞出笋块,将春笋、豆芽、江山熏干等八样食材切丁,往铁锅中倒入菜籽油,准备炒制馅料。“油一定要放足了,吃起来才香。”郑丽珍挥动着锅铲,不一会儿,清明粿的馅料就准备好了。炒好的馅料需晾一会儿才能包粿,否则包好的清明粿不易保存。趁着这会儿工夫,邻居祝利雅搬出了已经腌制了两天的艾草叶,准备开始制作粿头。郑丽珍与祝利雅合作包清明粿已近十年,两人默契十足。“制作粿头可是一门学问。”祝利雅介绍,她们遵循“老办法”,将糯米与粳米按2:8的比例混合打成米浆,再装入粗布米袋压干成粉。接着,将腌制好的艾草叶与米粉混合,反复揉搓,直到青绿完全渗入粉团之中,形成独特的艾草香味。
一切准备就绪后,郑丽珍在灶上另起一锅沸水,祝利雅则掐下几块生粉团投入其中。当熟粉团浮起时,宛如翡翠出水,煞是好看。此时,热心的邻居们也赶来帮忙,大家一边包着清明粿,一边聊着家常。
手指翻飞间,一个个清明粿整齐地摆放在桌面上。蒸笼白汽升腾,十分钟过后,郑丽珍将蒸好的清明粿端上桌。咬开瞬间,馅料的咸鲜与艾香的清新在唇齿间交织弥漫。“清明粿不仅包裹着春天的味道,更承载着邻里间搭把手的温情和江山人的共同记忆。”郑丽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