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 文/摄
近年来,杭州街头巷尾兴起一股来自浙西的鲜辣潮,悄然为杭帮菜的温柔添上一抹别样风味。不少衢州人在杭州开设了一家家充满辣味与乡音的餐馆,不仅带来深山溪涧的特色食材,更展现出异乡人在城市扎根的生存智慧。在这股风潮中,开业十二年的“衢乡汇·味上”于2024年年底以全新面貌重装亮相。其敞亮的环境、地道的食材和充满人情味的经营理念,使其成为慰藉乡愁的温馨驿站,也为八方食客打开一扇了解衢州风土人情的窗口。
衢州菜迎来“杭式进化”
推开“衢乡汇·味上”的玻璃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食材陈列区。竹篮里装满农家笋干、莴笋干、豇豆干和粉干,上方悬挂着色泽诱人的腊肉,一旁玻璃缸中乌溪江包头鱼与开化清水鱼自在游弋,无声诉说着衢州山野间正宗、自然的好味道。“这些食材基本来自衢州老家,每天都有专门的配送车新鲜送达。”老板汪礼平介绍道,食材透明化,是衢州人待客的满满诚意。
这份诚意在后厨化作严谨又贴心的辣度分级五色夹:绿色“不要辣”、蓝色“一点点辣”、黄色“微辣”、粉色“中辣”、红色“特辣”,灵活满足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以前的正宗衢州辣把很多本地人辣得不停灌饮料,现在每桌点单时先问口味,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嘛。”汪礼平回忆着笑道,十余年过去,衢州菜在杭州遍地开花,许多本地人的味蕾也逐渐跟上了衢味的鲜辣节奏,不加点辣都不算吃过衢州菜。
翻开菜单,常山豆腐干稳坐“断货王”之位。“十天里有八天,晚上就卖光了,第二天中午常常直接断货,得等下午从老家送来新货。”汪礼平介绍时,一旁的食客陈先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豆腐干是我吃过最软嫩的,充分吸收了五花肉和辣椒的香气与鲜味,我每次来都必点。”陈先生是本地人,他初次品尝衢州菜,是在衢州朋友的推荐下,而这道被朋友称赞地道的豆腐干,从此成了他的最爱。
此外,土酱蒸江鳗也备受杭州食客青睐。老板家自制的土酱,咸鲜中带着悠长回味,与肥美的江鳗搭配,碰撞出山水交融的美妙滋味。“有时候酱比鳗鱼还受欢迎,好多客人吃完后还会买两罐带走。”服务员看着一旁的酱缸笑着说。甲鱼煲则选用两年以上的老甲鱼,壳纹清晰,裙边软糯黏嘴,衢州老师傅耐心慢炖,让胶原蛋白化为唇齿间的醇厚享受。一位住在附近的白领经常来店里打包甲鱼,评价道:“我就喜欢这一口柔韧丝滑的味道,比法餐鹅肝更治愈加班胃。”
衢味情怀与奋斗之路
在重新装修的店面里,墙面上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岁月的变迁与思乡之情。新店环境敞亮,用餐体验全面升级,但“待客如亲”的经营理念始终未变。“我常跟伙计们说,客人来了就当自家亲戚,要让大家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汪礼平话音刚落,隔壁桌就传来熟悉的衢州方言:“汪老板,买两罐土酱!”
“当初装修的时候,路过的人都笑我傻,说这地段倒闭了多少家店。”汪礼平望着“衢乡汇·味上”的招牌,回忆起16岁离家闯荡的经历。做过油漆工、摆过地摊的他,尝试经营过宁波菜、绍兴菜等其他菜系,最终在2013年下定决心“把家乡味道带到杭州”。那时,杭州专门做衢州菜的餐馆并不多,汪礼平坚持将店名定为“衢乡汇”,寓意“衢州乡味汇聚”。“后来加‘味上’两个字是因为注册需要,但‘衢乡汇’这三个字,早已深深印在骨子里。”
这个选择充满风险,当时衢州菜还未声名远扬,杭州人对衢州菜了解甚少。但汪礼平坚持将老家的青番茄、地衣、莴笋干等特色食材搬上菜单。凭借高品质的自然食材,在时间的沉淀中,汪礼平逐渐摸索出“曲线救国”的经营策略:适当降低辣度,提升摆盘精致度,优化就餐舒适度,再用乡音乡情吸引漂泊在外的衢州人。
2024年年底的重装开业,蕴含着这位老板的执着与追求。“以前总有人说衢州菜馆像大排档,我们就是要证明,‘土味’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我们衢州人,走到哪儿都要争口气。”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支撑起在杭衢州餐饮人的一片天地。作为杭州市常山商会餐饮业协会的一员,汪礼平和许多同乡老板经常交流,探讨如何让衢州菜更贴合杭州市场,实现更好的发展。“单打独斗难成大器,只有抱团发展,才能让衢州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