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聪琳 报道组 郑晨 高璇 通讯员 叶凌燕
春和景明,风清气爽,当四月的风掠过新绿的柳梢,当细雨浸润山野的每一寸泥土,“清明”也从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发着湿润柔和的光亮,姗姗而来。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二十四节气里的重要节点,更是承载千年华夏文明的文化瑰宝。在1341项衢州各级非遗名录中,以“清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清明粿制作、清明祭祖灯会、“扮清明”习俗……构成一场“清明限定”非遗之约。
烟火人间,食俗里的春日味道
4月2日一大早,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周庄自然村的“田叶间”工坊艾香氤氲。四五名工人将新采的野生艾叶倒入沸水汆烫,翠色叶片在石臼中舂成绵密青泥,与糯米粉揉捻成团。擀皮、包馅、捏褶……酱肉笋、腌菜笋或芝麻糖馅料被裹入面皮。
2008年,柯城区公布“寒食节与清明果”为县级非遗项目。同年,“龙游罗家清明馃制作”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名录。而现在,工人们将一个个“青团”装入印有“清明粿”字样的礼盒。
清明果、清明馃、清明粿,在衢州人的眼中,是同一样清明节令食品(考虑当前使用规范,下文统一使用“粿”)。
一般三月上中旬,农户就开始采摘蛭蚁青(鼠曲草)或艾青(嫩艾苗),作为做清明粿的“青”,“青”涮熟捣烂后混入湿米粉中制成“青团”(湿米粉由粳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经浸泡后碾成),然后做成鸭蛋大小饺子状的“团子”即为清明粿,因为米粉中混入了“青”颜色青绿,所以也叫青粿。
清明粿大多是模印出来的。过去衢州城有禽畜形的清明粿印,有抱窝的母鸡、嘴扁的鸭子、头颈长的鹅,还有猪羊等,青团在上面压制后做出来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专门作为祭祖上坟的供品。
清明粿有“甜”和“咸”两大类,其馅花样较多,原料质量好坏关系到清明粿是否好吃。甜粿的馅通常用芝麻白糖和猪油,也有用白糖豆沙的。甜粿非饺子状,由粿印压成圆形似广式月饼的样子,面上饰有花卉或吉字图案。咸粿,有用豆腐干、猪肉加腌菜等剁碎做馅的,有用萝卜丝、猪肉加腌菜等剁碎做馅的,有用春笋、猪肉加腌菜等剁碎做馅的。其中,以春笋加猪肉和腌菜做馅的味最佳。
“野生艾草搭配现挖春笋,是老手艺留住‘春鲜’的秘诀。”工坊负责人郑文辉轻托着一个清明粿介绍,清明节前订单激增,工坊日均产量已达千枚。他掀开冷藏柜,指向码放整齐的包裹:“最远的订单发往黑龙江、西藏等地,真空包装能让外地游子尝到家乡味。”
年年艾叶绿,岁岁粿泛香。不论甜咸干鲜,青碧的外衣下,清明粿裹住的都是岁时节令、风雨气候。
匠心传灯,祭祀里的坚守创新
4月4日上午10时,龙游县社阳乡大公村大公殿门口人来人往。步道两侧挂满造型各异的花灯,既有以竹篾为骨、彩纸为面的传统清明灯,也有融入现代科技照明的布面清明灯,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驻足拍照。
大公清明祭祖灯会始于明末清初,整个活动包括祭祖、花灯展示两部分。早在2012年,“清明祭祖灯会”就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灯会我从小看到大,承载着太多回忆,每年都会回来看看。”社阳乡塘泗村村民孟小娇一大早就从金华赶回老家,“一到晚上,各种花灯一起巡游,特别热闹。”与传统的灯会不同,大公村的花灯由全村的农户自扎。今年花灯共有100余盏,每家必出一盏,有人物灯、动物灯、植物灯,也有各种长生灯、如意灯等。
“我们村的清明灯讲究‘户户不重样’,老式传统的清明灯以竹为框敷上各色彩纸,巡游中各户提前等待‘接灯’,图的是一个好收成的寓意。”社阳乡大公村清明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朱小良说,“希望有年轻人来学习制作清明灯,让非遗传承下去。”
“吉时到!” 下午1时,大公殿内庄严肃穆,村民群集,供桌上摆满五谷香烛,族中长辈诵祭文,以三献礼、敬香叩首等古礼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为了紧密结合二十四节气农时、丰富祭祖仪式内涵,近年,村里还恢复了水口殿内“五谷神”与“司水神”的祭祀习俗。
“祭的是五谷丰登,传的是敦亲和睦。”社阳乡大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池贤林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把我们的非遗文化宣传出去,增加旅游方面的收入,提高大公村的知名度。”
暮色渐浓,灯会巡游开始。有人顶着好似“姜太公钓鱼”的花灯,有人扛着制作精良、会飞的“仙鹤”花灯,还有人托着“小新郎骑马”花灯 ……一盏小小清明灯凝聚着乡情乡愁,一场清明祭祖灯会凝聚了村民“匠”心。
年年清明至,乡间灯火璀璨,此处乡愁长明。
春日游城,清明里的民俗画卷
4月4日下午,衢州市图书馆开展“国风雅韵,诗画清明”活动。在充满童趣的“戴柳”手工环节中,柔嫩的柳枝被分发到每一组家长与孩子手中,共同编织柳环、柳簪、手镯,手指翻飞间,翠绿的枝条化作春日的信物。
清代衢州解元郑永禧曾诗云:“垂杨旖旎傍门开,时向风前舞一回。黄犬也知春色好,套圈细柳尾摇来。”自古以来,衢州有着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门前要插柳,妇女的发髻上也要插戴柳枝,儿童也会戴上柳枝做成的项圈,有的人家还会给家中养的狗也戴上柳枝圈。
衢州清明习俗多,“扮清明”习俗最为隆重,自明清以来,城隍庙、周宣灵王庙等处会在每年清明举办庙会,“扮清明”是庙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扮清明”,就是让小孩子和青年男女按历朝故事、志怪传奇中的人物和故事内容,扮成戏曲人物高坐在抬阁上巡游。扮者争奇斗艳,观者喝彩闹场,类似今日西方狂欢节,又荡漾着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气氛。
衢州本土文化学者汪筱联,一直致力于研究“扮清明”习俗,在他和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扮清明”这一民俗先后被列入柯城区和衢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汪筱联考证认为,衢州府城隍神的原型,为唐代两度出任过宰相、最后就任衢州刺史的李岘。当时衢州仅有西安县城隍而无衢州府城隍,在唐代这个造神的年代里,对照杨炯立为盈川县城隍,百姓纷纷拥戴,将贤良好官李岘神化为府城隍,以此表达对官员清廉的盼望。
“今朝何处接城隍,十日新袍五色装。马导邻邻抬阁起,龙船摇漾在中央。”郑永禧的《西安四时竹枝词·城隍会》,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府城隍庙会“扮清明”的民俗画卷。“扮清明”期间,衢州城内的府山,及天宁寺、周王庙、玄坛庙、弥陀寺、孔庙等城隍诸神必到之处人头攒动。
如今,清明庙会虽然停止,但春光中,衢州古城依然游人如织,熙来攘往。人们携老扶幼漫步古城,玩也尽兴,吃也尽兴。
先人生活的印记,从未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