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一代书法篆刻名家,传授学员两千多人

日期:04-10
字号:
版面:04版:名城故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汪晨云 文/摄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群山环绕,村庄里现存100余处古建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3月26日,我们来到大陈村,沿着青石板路往中走去。树阴下,远远看到一座老宅,大门处悬挂着“汪新士艺术馆”的牌匾。

  汪新士是著名的书法篆刻家,系西泠印社早期成员,教授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2024年,大陈村为汪新士在村里打造了这样一座艺术馆。

  一代名家的长成

  “这座老宅原是私宅,因房主去过日本,所以有一栋建筑偏日式风格。收归村集体后曾用作教师宿舍、乡政府办公地等,去年改为艺术馆。”大陈村老书记汪衍君说。

  刚走进艺术馆大门,迎面看到的就是艺术馆的“前言”部分,整一面墙的海报,介绍着汪新士的事迹。

  汪新士名开年,号不舍翁、无际老人,1923出生于大陈村,2001年逝世,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他的祖父汪乃恕是光绪年间的衢州首富,曾任衢州府商会副会长;父亲汪志庄是民国初年国会议员,精诗、书、印,书法造诣尤深;母亲余氏出生于七代书画之家……

  受家庭氛围熏陶,幼年的汪新士在耳濡目染中对书法、印章产生了浓厚兴趣。5岁开始跟随父亲临帖写字,15岁跟着伯父汪访平、舅父余绍宋学习篆刻,临摹“西泠八家”的作品。

  1941年,汪新士考入当时的浙江联合师范学校艺术专业,美术教师是徐悲鸿最得意门生、著名女画家孙多慈。在她的教导下,汪新士的艺术造诣得到很大提升,精通真草隶篆四体,也擅长丹青。不久,在舅父余绍宋的引荐下,汪新士拜西泠印社前辈韩登安为师。

  抗战时期,汪新士曾随校逃难,抗战胜利后随校复员到上海,就读上海诚明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大学期间,他成为了西泠印社创始人、浙派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等人的入室弟子。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是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着“天下第一名社”的美誉。汪新士不仅得到了西泠印社前辈们的亲授,还在23岁顺利加入西泠印社,成为最年轻的社员。由此可见,他的学术造诣早早得到了业内认可。

  但汪新士的一生并非一直顺遂。在“右派”和“十年动乱”中,他历经坎坷,被关入荆州监狱,耗尽几十年心血珍藏的书法作品、印章、印谱,包括精心刻制的《毛主席诗词集句印谱》原件,统统被抄缴一空。但在狱中,他也没放弃对书法和篆刻的热爱,常常就地取材,即兴创作。1985年,汪新士被提前释放,恢复自由,在荆州创办了荆州南纪印社。1991年他移居深圳后,又创办深圳北斗印社。直至去世前,他还在忙着篆刻。

  据不完全统计,汪新士一生创作了近万件优秀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生桃李遍天下

  继续往艺术馆内部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二进院落,郁郁葱葱的几棵树、一方小池塘,就连两旁草丛间的石块,也刻着印章。

  经过前院,跨过一个拱形门,只见两个人形铜像立在中心位置。坐着的那位是汪新士,手里拿着篆刻刀;旁边站着的那位身子前倾,仔细地看着。

  “从这边开始参观。”汪衍君示意我们从左手边开始逐一参观。

  刚踏入展示区,就看到一张放大的汪新士照片,长须飘飘,笑容可掬。

  艺术馆前半部分,展示的是汪新士学生们的作品,其中有北京北盛印社李圣士的篆刻作品,国家一级美术师昌少军的书法作品等。听闻大陈村在打造汪新士艺术馆,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弟子们纷纷赶来支持。

  在2024年12月28日的开馆仪式上,昌少军作为弟子代表发言,他说,汪新士的艺术成就不仅推动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更将西泠印社的精神传承至荆州、武汉、江山,上海、深圳、山东等地乃至海外,促进篆刻艺术的多元化交流发展,“汪新士先生生前是现代篆刻界的传奇人物,一生痴迷书法篆刻艺术,以书法、刻印、授徒立世,他的一生光辉而又灿烂,坚韧而又博爱。”

  昌少军是汪新士在狱中收的入室大弟子,出狱之后,他愈发乐于施教,先后举办了20多期书法篆刻讲习班和培训班,累计传授学员2000余人,还曾应聘为江山印社名誉社长,回到家乡开课授艺。

  如今,这些弟子已有不少在国内篆刻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业内翘楚,如广州岭南印社首任社长李海,三峡印社社长王祖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流印社副社长桂建民等,桃李遍布天下。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继续往前参观,艺术馆后半部分是汪新士的书法篆刻作品展示,有印章、书法,还有他在监狱中在瓦块上篆刻的作品,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多亏了汪新士家人的支持,他们把作品无偿捐给了艺术馆,后人才得以欣赏佳作。”汪衍君说。

  2022年,汪衍君与汪新士的二女儿汪新立取得联系,提出想在大陈村建设汪新士艺术馆的想法。没承想,很快得到了汪新立的回复,并表示愿意捐赠汪新士生前作品。“这是我们一家人商量后的结果,大家一致同意把父亲的作品在家乡展示。”汪新立说。

  有了家属的支持,汪衍君便在村子里寻找一个合适位置作为艺术馆,最终选择了眼前的这座老宅。老宅的整体风格与书法篆刻相得益彰,还处于闲置状态,刚好可以盘活利用。争取到100万元的项目资金后,汪衍君便着手于艺术馆的打造。历经一年多时间,建筑面积276平方米的艺术馆终于顺利开馆。馆内展出了190件书法篆刻作品以及55件汪新士的遗物,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汪新士的篆刻书法传承谱系。

  开馆当天,汪新立也赶到了现场,对大陈村打造的艺术馆十分满意。她说,期待艺术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越办越好,成为传承篆刻精神,促进爱好者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

  如今,艺术馆已经步入正轨,但如何进一步传承书法篆刻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大陈村还在进行探索。

  “目前在交涉几家公司,通过引进运营公司的方式扩大艺术馆的社会效应。”汪衍君说,也在计划以举办研学的方式,让下一代了解书法篆刻,并喜欢上这门传统艺术。

  基于汪新士在全国篆刻领域的影响力,汪衍君也在规划着借助汪新士弟子的力量,推动全省甚至全国的篆刻交流、交易大会落地大陈村。在他看来,篆刻作品走向市场是体现其价值的途径之一。

  清风拂过,阳光透过嫩绿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代名家的艺术馆,在迎来送往间,传递着书法篆刻精神,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