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芸 通讯员 蒋婵贞 徐小芬
每年4月10日所在的周为国际花园城市宣传周,正值我市全力推进衢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际,城市绿色发展理念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全省唯一全域试点城市,衢州自2023年启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以来,通过制度创新、空间再造、功能叠加等系列公园绿地增值服务举措,让市民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让城市绿地从“可远观”到“可亲近”,从单一功能到多元体验,探索出一条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也为衢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增添了绿色活力与魅力底色。
从“禁入草坪”到“欢迎入席”的理念之变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在府山公园草坪上,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野餐。而在两年前,这片区域还立着“请勿践踏”的警示牌。“现在不仅能亲近草地,还能搭帐篷、放风筝,孩子们又多了一处撒欢的地方。”李女士的感慨,折射出衢州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
“传统园林管理强调保护优先,但新时代市民对绿色空间有了更高需求。”衢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省住建厅公布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名单后,衢州率先编制《公园绿地开放试点实施方案》,划定30个试点公园,覆盖市县两区。其中市本级10个公园,开放共享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草坪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相当于5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现在,开放共享的公园还在不断增多,面积不断扩大。
这场“绿地革命”有着科学的顶层设计。衢州同步出台《衢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区域管理指引(试行)》《衢州市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文明公约》,建立轮换养护、容量管控等机制。智慧新城草坪公园采用“分时分区”开放模式,通过草坪轮休保证生态恢复;市民健身公园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当瞬时人流量超过承载量时会启动预警。
从“千园一面”到“一园一品”的空间再造
每到周末,江滨南公园热闹非凡,年轻人在新改建的塑胶跑道上晨跑,篮球爱好者们在桥下球场竞技,孩子们在游乐区嬉戏。这种场景得益于衢州“公园+”的改造策略。
“我们摒弃‘大拆大建’,注重功能植入和微改造。”衢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相告,江滨南公园的改造就是个成功范例,公园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同时,利用桥下空间增设运动场地,将废弃边角地改造成“口袋花园”。附近居民王强见证了它的蜕变,“以前这儿冷冷清清,现在塑胶跑道上天天有人跑步锻炼,不少人在衢江大桥下的篮球场、羽毛球场打球,热闹得很。”
水亭门古城墙遗址公园结合历史文化打造“星光码头”演艺空间,一场场演出成了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家住柯城区杨家巷的赵奶奶是这儿的常客,“唱歌、跳舞、戏曲表演啥都有,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这么丰富的文化活动,太幸福啦。”
市民健身公园的全龄儿童活动空间里,滑梯、秋千一应俱全,地面铺着柔软地垫,旁边还有休息长椅,方便家长照看孩子。公园出入口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轮椅能自由通行,盲道标识清晰,真正做到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公园的美好。
府山公园以四季花展为特色,去年秋季菊花展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智慧新城草坪公园则定位“城市会客厅”,去年在此举办了“好听衢州”系列音乐会,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来打卡。
现在所有试点公园均已完成无障碍通道改造,增设休憩座椅385处,设置便民服务点56个。“逛公园不怕没地方歇脚,轮椅也能畅通无阻。”78岁的张大爷感慨道。
从“城市绿地”到“幸福样本”的价值跃升
衢州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中心统计,试点以来,衢州公园绿地日均接待量增长45%。第三方评估显示,市民对绿色空间的满意度达89.7分,创历史新高。更可喜的是生态效益——通过科学管护,开放区域草坪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生物多样性增长15%。
“公园绿地开放不是简单地拆围栏,而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升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教授评价,衢州实践实现了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统一,为高密度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提供了样本。
从“园在城中”到“城在园中”,衢州用开放共享重新定义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每一片草坪都承载着欢笑,每一处绿荫都滋养着生活,诗意栖居的理想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