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102岁老太 自学识字搭建亲情桥梁

日期:04-09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徐雅欣 刘东芳

  近日,记者在衢江区廿里镇继洲社区白马新村见到了今年102岁的吴松英。老人恰巧午睡好,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这位乌溪江库区移民,在耳背的晚年竟然创新交流方式,通过看日历自学认识了很多字,搭建起了五代同堂的亲情桥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折页日历守护亲情,人称“活字典”

  “3月25日是荣仙生日。”“10月12日是大孙女利仙生日。”……近20年来,吴松英和孙媳妇熊荣仙一家生活在一起。当天,在吴松英展示的日历上,记者看到了多处折痕。翻开其中的几页,记者发现有些地方用笔特殊标注着,或划线或圈注。原来,日历上的折痕组成了特殊的亲情密码,藏着老人对小辈们满满的爱。

  “日历是个好帮手。”吴松英用当地方言告诉记者,以前在库区,家里买不起电视,通过看日历,她能提前判断二十四节气变化,从而调整生活习惯和布置生产任务。

  “接下来是谷雨节气,是水稻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老人边说边翻到4月20日那一页。交谈中,虽然全程需要熊荣仙进行转述,但记者明显感到,老人对农事习俗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

  吴松英儿时经历坎坷,出生在原衢县乌溪江区坑口公社坑口村,5岁时,被抱养到原衢县乌溪江区白坞口公社观音塘村做“童养媳”。

  19岁那年,吴松英和比她大5岁的鄢树木成家,婚后生养2个儿子。为维持一家人生计,30多岁的吴松英在衢南山区一运输公司食堂做工,每月工资16元。

  在食堂工作期间,吴松英视食堂为家,每天“精打细算”,因表现出色,她从食堂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做到了后厨管理,深得公司信任。丈夫鄢树木从事船工工作,为沿岸的一些小商贩、加工厂代运货品。夫妻俩相扶相伴。

  当时正赶上公社开展3个月的“文化扫盲”行动,好强上进的吴松英,白天忙完工作,晚上便参加夜学,此后便成了“识字人”。

  跨越交流鸿沟,能靠书写交流

  熊荣仙与湖南镇大坞岭脚村的鄢利青结婚。婚后,他们一直与鄢树木、吴松英共同生活在衢江区湖南镇湘思村西山垅自然村,直至2006年湖南镇实施下山脱贫,该村整体搬迁。熊荣仙夫妻俩带上全家人,来到白马新村生活至今。

  “每天翻看日历,是奶奶大半辈子的习惯。”熊荣仙说,老人每天一点都不闲着,经常拿着笔,戴着老花镜,在日历上边看边划。正是日复一日地坚持自学,老人认识的字越来越多,甚至能一口气准确朗读房屋堂前“福寿康宁”牌匾上的20多个字。

  老人的这种精神,体现在对生活的热爱上,她不仅在记录时间,更成为全家承载记忆与智慧的“活字典”。

  自去年听力衰退后,一家人与老人的交流存在很多障碍,平时只能通过手势比画着。有次,老人无意间在一本便签纸上写下“想吃罐头”“要剪指甲”等需求,此后,家人就尝试通过书写与她交流。

  每天晨起后,她擦拭好老花镜,习惯性地在便签纸上写写画画。“老人的笔画工整有力,完全看不出是百岁老人的手迹。”社区工作人员说,这位曾经历文化扫盲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开辟出独特的沟通方式。

  一双巧手热心助邻不计得失

  小时候的艰苦,练就了吴松英一双巧手。做布鞋、大襟衣服,包长粽,做手工豆腐等,几乎无所不能,她还会热心地传授技能给村里其他人,与邻里相处融洽。

  “上梁粽要裹得方正,象征家宅稳固。”在农村,为图好彩头,上梁要包长粽。作为当年衢江区湖南镇周边有名的包粽能手,吴松英独创20厘米长粽绑扎技法已传承多年。刚迁到白马新村那几年,老人每逢端午节、春节,都会带着邻里家人一起包长粽。

  在吴松英多年指导下,包括熊荣仙在内的小辈们包的上梁粽也是有模有样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目前,老人五代同堂,最小的玄孙今年4岁,每逢节假日,家里很热闹。

  “现在的生活吃穿不愁,我很知足。”谈及长寿秘诀,老人又写道,“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每天多动动手用用脑。”

  老人房间内物品有序摆放。老人爱干净、整洁,每次洗漱完,不仅毛巾挂得整整齐齐,还要擦干洗漱台上的水渍。

  “她特别喜欢吃甜罐头,一次要买5瓶以上。”床头柜上摆满曾孙曾孙女给老人买的罐头、八宝粥等。

  从“童养媳”到自学识字,从船工家属到传统技艺传承,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在日历折痕间书写着跨越世纪的生存智慧和温馨亲情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