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少飞 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文化副刊部记者 巫鹭工作室主持人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又是一个清明节。为祖先酹一壶清酒,向前贤献一束小花,在心中留一份感恩……这是一个寄托哀思、流露真情的日子。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伴随着飞扬的片片纸灰与我们思念的泪水,那些曾经的亲人仿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清明时节的祭扫不仅是生命之根,更是情感之结、心灵所寄。
“祭亡”意在“佑生”,对逝者的追念,也包含了对生命的欣赏和热爱。在沉痛追思先人的同时,清明时节的踏青、秋千、风筝、插柳、蹴鞠、拔河、斗鸡、郊游、野餐等,是感受春天、融入自然的自在、轻松、惬意。“多少五陵年少子,周游城上扇轻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无不道出了携游踏青、眺望天际的春情春意。
“清明”就是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割舍的文化符号。它既有慎终追远的忧思,又有感受春天、享受山水的喜悦,同时还有提示按节气进行农事的功能,这是一种奇妙的融合。这种重亲情、重情义、重自然的文化生命力在今天依然强韧,这是我们宝贵的文化基因。
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复合体。可以说,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在这个阴气衰退、生气旺盛的时节,感受生命流转,体悟有限生命与无限精神的转化,是铭记,更是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