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丽芬 文/摄
阳光少年说
科技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意义。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我的科学逐梦之旅,还将继续前行!
“我想成为科学家!”这句话对很多同学而言,或许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梦想。然而,在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菱湖校区六(7)班的胡夏沫同学心中,它却像一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并且逐渐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胡夏沫对科学的热爱,追溯起来,自幼儿园时期便已萌芽。那时的她,尤其热衷于动手做手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对动手创作的喜爱,逐渐演变成了对搭建模型的痴迷。这份热爱一路延续,在去年的第21届衢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胡夏沫凭借作品《创新号月球基地》荣获(小学)组一等奖,一跃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小小科学家”。
“她很喜欢做科学实验,无论是物理还是化学。”妈妈王鋆敏锐地察觉到女儿在科学方面的天赋与热情,不仅购置了大量科学书籍,如《漫画物理》《科学漫画史》,还全力支持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给她准备了很多课外的科学实验套装,“家里都快变成实验室了。”王鋆笑着说道。
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胡夏沫对科学探索的热情愈发高涨。每天完成作业后,她就一头扎进科学实验或者作品搭建中,一点点积累,一天天坚持。
胡夏沫对太空满怀向往,航天员杨利伟和王亚平是她心中的偶像。当听闻月球熔岩管或许是建造基地的理想之地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悄然萌生:设计一个既安全又能实现自给自足的月球基地!为此,她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创作之旅。《创新号月球基地》这件作品耗时长达三年多,包含能源通讯塔、空间站模型,以及气压监控系统、月球升降梯等多个部件,其中的月球升降梯,她从三年级时便开始构思创作,是整个作品中最早着手的系统。
创作过程中,胡夏沫深入研究月球的恶劣环境,巧妙地将月球熔岩管当作基地的“防护服”,用以抵御宇宙射线和微陨石。同时,她运用了诸多创新技术,如智能光谱控制、温差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确保基地能够实现自我供给。此外,智能控制系统的运用,也让基地内的环境监测、能源管理、物资运输实现自动化。
遇到技术难题时,胡夏沫从不轻言放弃。“其实很多问题我们家长也无法解答,但她养成了自主寻找答案的习惯。” 王鋆告诉记者,女儿常常前往图书馆查阅科学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有时还会向一些科普博主寻求帮助。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最终成功找到解决方案。
“当作品终于完成的时候,那种成就感,真的太棒了!”胡夏沫兴奋地说。
如今,胡夏沫并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她正在忙着搭建“智慧城市”系统,把AI技术和实体搭建融合在一起,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