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通讯员 陈建凯 陈楚桥 徐芳 陈媛 毛慧玲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本意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蕴含着春和景明的生机。然而千年传承的祭扫习俗,为这个节气平添了几分哀思,让“清明”二字萦绕上化不开的愁绪,成为游子心中永远的乡愁符号。
近日,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纷纷开展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孩子们在诵读经典、制作青团、缅怀先辈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稚嫩的心田里,悄然播撒下一颗懂得感恩、铭记乡愁的种子。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清明前夕,衢州风华学校50余名师生代表怀着崇敬之情,来到庄严肃穆的府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们统一着装,手持素菊列队肃立,胸前党员徽章、团徽与红领巾交相辉映。师生代表缓步上前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纪念碑三鞠躬致敬。
“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纪念碑前,少先队员们高举右拳,面向队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在苍松翠柏间回荡。风华学校党支部书记蓝建龙现场讲授“从英烈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主题微党课,激励师生铭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深刻内涵,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新湖校区二(1)班的同学们也在家长老师陪同下,来到府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孩子们齐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清澈的童声穿透历史烟云。柯城区府山街道府山社区副主任陆燕动情讲述六烈士英勇就义的事迹。当听到先烈们慷慨赴死的壮举时,不少同学眼泛泪光。在参观六烈士事迹展时,泛黄的照片、斑驳的遗物无声诉说着那段血火岁月。
在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陈列馆,新湖校区二(14)班的同学们通过一件件珍贵史料了解衢州军民的浴血抗战史。斑驳的物证与生动的讲解,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复兴的艰辛,激发“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教育模式,让红色种子在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
仪式中的教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府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红领巾与党员徽章、团徽交相辉映;细菌战陈列馆里,斑驳史料诉说抗战艰辛。庄严的宣誓仪式、动情的英雄故事,将家国情怀植入童心。
文化在童趣中焕发新生
“青团是绿绿的,圆圆的,里面藏着甜甜的豆沙馅……”在衢江区实验幼儿园,孩子们通过《最好吃的青团》绘本,开启传统文化第一课。他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揉糯米粉、包馅料、搓团子,忙得不亦乐乎。当小手揉搓出形状各异的青团,当艾草的清香弥漫教室,抽象的节日概念化作具象的生活体验。指尖上的清明,让文化传承可触可感。
常山开放学院创新推出“发现家乡的节日”系列活动,组织全县8个社区160余名儿童开展清明主题美育实践。社区美育教师通过生动影像资料,带领孩子们追溯清明文化源流,从扫墓踏青的习俗中,品读“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千古诗韵;在常山江畔的户外课堂,孩子们手持采风任务单,俯身观察萌发的嫩芽,用嗅觉捕捉雨后泥土的芬芳,深切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美好;“自然信使”手工创作课堂更是独具匠心,孩子们将采集的春花嫩叶进行创意拓染,以植物为笔,在丝巾上描绘春的印记。
更令人动容的是,老师们准备了特制明信片,让孩子们寄情于笔端,写下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一位小朋友充满诗意地分享:“我给奶奶制作了清明贺卡,想把卡片系在风筝尾巴上。春风会把它送到云朵邮局,如果小燕子衔来一片花瓣,那就是奶奶的回信啦!”
创新的表达,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光彩。这种将生命教育融入传统节日的创新实践,打破了清明单纯“祭扫”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活力。
同学们在制作青团时感受时令之美,在纪念碑前领悟担当之重,在自然中体会生命之贵,传统文化的种子便在这多元体验中深深扎根,在童真童趣中焕发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