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国栋
生活中,一些女生咳嗽、打喷嚏、大笑时会漏尿,令人尴尬不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是因为盆底肌功能出现了障碍。漏尿在医学上称为“尿失禁”,腹压增加下尿液不自主从尿道流出,则称为“压力性尿失禁”。有强烈的尿意后,尿液不能由意志控制而经尿道漏出(尿急、尿频、憋不住尿)称为“急迫性尿失禁”。
一、什么是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SUI)在成年女性群体中最为常见,男性也有发病可能,但比例相对较低。其根本原因是盆底肌群松弛或者尿道括约肌功能减弱,导致腹腔压力突然升高时,无法有效“锁住”尿液。我国成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达18.9%,50岁至59岁年龄段更是高达28%。年龄、阴道分娩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会伴随大多数女性一生,给日常生活带来烦恼。
二、哪些人容易“中招”?
1.产后女性:妊娠和分娩易损伤盆底肌肉和神经。
2.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致尿道黏膜萎缩、盆底支撑力减弱。
3.长期腹压高人群:慢性咳嗽、便秘、肥胖患者或长期搬运重物者。
4.年龄增长人群:盆底组织自然老化。
5.有盆腔手术史者:如子宫切除术影响盆底结构。
三、有哪些典型症状?
1.轻度:一般活动及夜间无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偶发,无需佩戴尿垫。
2.中度:腹压增加及起立活动时频繁尿失禁,需佩戴尿垫生活。
3.重度:轻微起身、弯腰即可引发漏尿,需长期使用护垫,严重影响生活及社交活动。若伴随尿急、排尿疼痛或夜尿增多,需警惕混合型尿失禁或其他泌尿疾病。
四、如何早发现早治疗?
●筛查诊断很关键
1.自我筛查:记录一周内漏尿频率、触发动作和漏尿量,为就医提供依据。
2.专业评估: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排除感染或结构异常;压力诱发试验,膀胱充盈时咳嗽观察漏尿;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和尿道功能。
●治疗方法多
1.生活方式调整:减重(BMI每降低5%,漏尿风险下降30%);避免憋尿、戒烟。
2.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持续收缩盆底肌(提肛运动)2-6秒,松弛休息2-6秒,反复10-15次,每日3组,需长期坚持,可借助辅助工具。
3.物理治疗与器械辅助:电刺激治疗和体外磁疗刺激盆底神经肌肉收缩。
4.药物治疗:局部雌激素软膏改善绝经后尿道黏膜萎缩;度洛西汀调节膀胱神经信号(需遵医嘱)。
5.微创手术:保守治疗无效时可选尿道中段悬吊术(TVT/TVTO)植入人工吊带支撑尿道,创伤小、恢复快;或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手术,置入人工尿道括约肌产生环行压迫。
五、应该如何预防?
1.产后修复:产后42天启动盆底肌修复,产后6个月内是黄金期。
2.日常锻炼:避免久坐、久站,加强核心肌群锻炼。
3.预防便秘:如厕时勿过度用力。
压力性尿失禁绝非“衰老的正常现象”,不必因尴尬默默忍受。及时就医、科学应对,90%以上的患者都能显著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