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记忆”志愿者 方言讲述衢州老城故事
日期:03-27
本报讯 (报道组 郑晨 通讯员 徐蕾兰 文/摄 ) “这是衢州市棉纺厂。上世纪80年代初棉纺厂有600多名女工,是当时的女工大厂,当时家里女孩能去棉纺厂上班是很有面的事情。”3月24日,在衢州市大南门遗址公园,67岁的张国珍指着墙上的照片,用衢城方言向市民介绍。
张国珍是柯城区双港街道双水桥社区“桥畔记忆”志愿者。她告诉大家,现在维多礼湾小区的位置,是衢州木材厂旧址。指着脚下青石板路,她的讲述充满画面感:上世纪50年代建厂的衢州木材厂,鼎盛时期占地300余亩,一条铁轨将厂区与生活区分割成两个世界。“运来的原木在这里上岸,经多道工序变成板材,再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从小家住木材厂的她,清晰记得厂区曾有澡堂、电影院、篮球场等设施,“数千名工人吃住都在厂里,下班铃一响,从厂里涌出的人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春日阳光下,张国珍向大家展示泛黄的老照片——1959年江面停满木筏的壮观场景、1985年“华东木业标兵单位”奖状……这些珍贵影像与方言讲述交织,构筑起鲜活的工业史诗。现场00后大学生陈雨欣举着手机全程录像:“张奶奶说木材厂鼎盛时江面木排能铺出三里远,这比教科书上的数字震撼得多。”
“现在年轻人只知道这里叫维多礼湾,但‘四喜亭码头’‘机修巷’这些老地名,藏着整座城市的密码。”张国珍的方言讲解仿佛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衢州老城记忆的大门。大家沉浸在她的讲述中,仿佛看到了江面上繁忙的木排,听到了工人们的吆喝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息。
双水桥社区负责人兰小珍介绍,本月以来,社区依托“银耀双水”品牌,创新推出“礼韵代言人”项目,聚集了“桥畔记忆”“匠心巧手”等志愿者,通过方言故事会、老物件展陈等方式,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