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啸 通讯员 俞俊
3月24日晚上的衢州,仿佛有了入夏的燥热。当天,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会员俞俊在市区南湖畔一直从傍晚待到深夜,一切源于他在迎恩桥下的南湖淤泥里,发现了一枚手榴弹残骸。
湖底的秘密浮出水面
因衢州主城区防洪排涝项目——南湖西路驳岸解危工程施工需要,市区南湖二桥以西的南湖水域自3月8日起进行放水腾空。随着水位退却,湖底隐藏的秘密也浮出水面。
得知南湖放水的消息后,一直致力追踪考察抗战遗迹的俞俊,特意在3月24日傍晚赶到南湖实地调查。
迎恩桥是大南门外的一座仿古吊桥,前身可以追溯到始建于宋代的光远桥,这座吊桥是古代进出衢州大南门的重要通道。
看到迎恩桥下,有一些人在淤泥里聚集围观,俞俊上前查看,发现泥土里躺着一个铁疙瘩。热衷研究军事武器的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枚手榴弹。
经过简单的清洗,俞俊初步确认这是一枚仿德24年式木柄手榴弹的残骸,全长约20厘米,弹体为铸铁结构,与之相连的木柄已被腐蚀,仅剩半截,“衢州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里也陈列有两枚24年式木柄手榴弹标本,这是中国军队在抗战时期的常用武器类型。”俞俊说。
考虑到手榴弹未被使用,依然存在爆炸危险性,俞俊决定报警。当晚8时许,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出动排爆机器人,将手榴弹残骸带走处置。
大南门是衢州保卫战的焦点战场
当晚,俞俊把南湖淤泥中发现抗战时期手榴弹残骸的消息,在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微信群进行分享,立即引发了不少抗战史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
史料显示,衢城大南门因地处开阔地带,利于军队展开,且吊桥附近护城河水面较窄,历来为衢州攻防战的焦点战场。抗战时期,衢州所经历过的两次保卫战,都在大南门一带有过激烈战斗。
“我珍藏了一份名为《东京新闻》的日本报纸,上面刊载了1942年6月6日,日军第15师团独立混成第二联队在进攻衢州大南门时,陆军少尉相泽诚被中国守军击毙的情况。”衢州市杜立特行动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郑伟勇介绍,当时驻守大南门一带的中国守军是第86军16师46团2营,作为衢州城防指挥官的营长宋汉武也在这天下午2时许,在新开门阵地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相关史料记载,当时中国军队在大南门、新开门及南段城墙设有鹿砦、铁丝网及地雷,配备数处手榴弹投掷点。缺乏重武器支援,但守城官兵用手榴弹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丧心病狂的日军使用飞机轮番轰炸,用大炮集中轰击,甚至投射了毒瓦斯弹……
抗战时期另一场与大南门有关的战斗,发生在1944年6月的龙衢战役期间。据历史研究者马民康和姚肇鸿考证,是年6月26日凌晨,日军利用浓雾用炮火猛轰衢州城东北角和大南门,并从城墙缺口和大南门处突入,中国守军第49军26师78团与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巷战,最后被迫从水亭门外泅渡过江。发现守军突围,日军用飞机反复扫射江面,衢江上“尸骸蔽江,水为之赤”,包括团长于丕富在内的约三千名官兵壮烈牺牲。
“小时候我也捡到过木柄手榴弹!”曾以创作《说唱衢州》而闻名的衢州本土音乐人老牛在微信群里回应道,自己儿时就住在大南门附近,“那时都叫南湖为城河,我和伙伴们经常到河里去玩,随便翻翻石头都能找到子弹壳。印象中历次南湖清淤时,都会发现残留武器,有一次还发现一柄日军三八大盖步枪上的刺刀。”
记者检索市新闻传媒中心报刊数据库发现,近年来沿南湖周边,也频传出土抗战遗留武器的消息。2009年9月26日,有人在人防路工地挖到一枚炮弹头和一些手榴弹。2023年3月23日,原南湖广场一项目工地内,施工人员用挖掘机挖出一枚重达50千克的日军航空炸弹。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些中国武器残骸是那段伟大抗战精神的有力见证,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俞俊说,自己将继续查找衢州地区的抗战踪迹,不断丰富历史的细节,唤醒更多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