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文/摄
3月20日上午,衢城天气晴朗,微风和煦。在市区孔氏南宗家庙(以下简称“孔庙”)门口,王师傅接到老顾客的电话,便风风火火地往斗潭赶去。“那边有位乘客腿脚不便,我现在去接他出来办事。”王师傅一边蹬着三轮车,一边解释道。
三轮车曾是衢城流动的血脉,穿梭于大街小巷,承载着市民的日常与梦想。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力客运三轮车行业逐渐走向没落。尽管如此,仍有一些三轮车夫选择坚守在这座城市的角落,用汗水和真诚,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联系。
王师傅和老张的温情日常
王师傅的三轮车编号为8-646,他说,自己骑的是衢城第646辆人力客运三轮车。王师傅骑着三轮车缓缓驶过新桥街,熟练地拐进忠烈庙前,再穿过钟楼底,平稳地停在斗潭家园小区门口。
王师傅熟练地朝门岗招了招手,小区的道闸随即升起。再往前蹬几脚,就看到老张坐在楼下的花坛边等待。
老张今年64岁,五年前的一场车祸,让他行动变得不便。三年前的一个午后,他在上街坐上了王师傅的三轮车,从那以后,王师傅的车就成了他出行的首选。只要一个电话,王师傅总是第一时间赶来。
王师傅在老张面前停稳车,迅速跨下三轮车,走到老张身旁,扶起老张来到三轮车旁边,双手一使劲,将老张扶上了车。“我存在银行的定期到期了,想把它存到另一张银行卡里。”老张向王师傅解释此次出行目的。随后,两人一车,向着银行缓缓驶去。
到了银行,王师傅搀着老张进了门,主动帮老张取号,将他扶到服务窗口的椅子上。安置好老张后,王师傅在一旁等候区的沙发上稍作休息。
“这么多年相处下来,我和老张就跟朋友一样。他腿脚不便,我一般会把他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王师傅回忆道,去年老张的双腿几乎没有支撑力,他每两周会去一次老张家,接送他去市中医医院配药。“现在他恢复得好多了,能自己走走了。”
待老张事情办好,大半天时间过去了,王师傅将老张安全送回了家。临别时,两人约好午饭后再见。简单告别后,王师傅蹬着三轮车,消失在街角的拐弯处。
下午,王师傅准时出现在老张家楼下。这一趟,他载着老张去理发店理发,陪他去超市买菜,还到马站底买了一袋酱粿。“今天一整天,收了他70元。”王师傅说。
与城市共同成长
王师傅今年68岁,衢江区杜泽镇人,有着近20年的三轮车“驾龄”。年轻时,他参与过铜山源水库建设,掌握了采石技术,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建筑工地从事采石工作,收入可观。然而,年近五旬时,王师傅患上了肩周炎,无法再继续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他毅然决定进城务工。
起初,王师傅在街头摆摊谋生。2016年,他转行成为人力三轮车夫,开启了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从清晨六点半到晚上七八点,他的三轮车总是忙碌不停:清晨送学生去上学,载着居民去买菜,夜晚送逛街的居民和饭后的食客回家。那时,车夫一天收入可达百余元,相当于五份短工的报酬。
陪着乘客去办事,这样的附加项在三轮车夫的订单里并不少见。有时候乘客东西多,三轮车夫也能帮着拎到目的地。这时的三轮车,不单单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承载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衢城的大街小巷,每位三轮车夫都有自己的“驻地”。王师傅习惯驻守在孔庙门口,这里游人如织,客源丰富。“从孔庙、博物馆到水亭门这段路,平时收费15元。周末游客多,生意会好一点。”王师傅介绍,每当载到外地游客,熟悉路线的车夫总会热情地介绍沿途景点,讲述古城故事。“蹬车虽然辛苦,但能为游客介绍衢州的历史文化,心里特别自豪和开心。”
在衢州古城的街巷中,三轮车夫们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脉络,用热情讲述着古城的故事。或许,正是这份质朴与温情,让这座古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依然保留着一份独特的韵味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