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网站消息,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声称因“免密支付”功能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留言精选】
达达:非必要情况下,切勿开启“免密支付”。
大悦:消费提示为这一看似便利的支付途径敲响了警钟。
可靠:在便捷与安全的天平上,过度追求效率的消费习惯也会导致天平失衡,个人账户的安全性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原点:“免密支付”的初衷本是提升支付效率,然而,这一设计却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春天:设备丢失或账号泄露后,不法分子可“零门槛”盗刷。
和谐:虽然单笔免密额度有限,但短时间内高频次的小额扣款也会累积成巨额损失。
丰富多彩:许多盗刷交易发生在用户熟睡的凌晨时段,或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完成,导致消费者难以及时发现异常。
定位:消费者应全面梳理支付平台的授权情况,关闭不必要的免密权限。
成功:密码强度是账户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应避免使用生日、连续数字等简单密码,并开启双重认证功能。
军军:消费者应养成定期核对账户的习惯,及时查看支付平台发送的扣款短信,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列表,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册封:一旦发现异常消费,应立即冻结账户并保留证据,为后续维权做好准备。
放心:“免密支付”的争议,实质上是技术发展与安全伦理的碰撞。
天气:对于消费者而言,提升安全意识比技术防护更为重要。
九州:只有摒弃“图省事”的侥幸心理,主动管理支付权限,才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进一步守住财产安全的底线。
哈哈:移动支付的未来不应是“便捷至上”的野蛮生长,而应是安全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据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