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哲
朱德故里,德乡仪陇。
飞机—高铁—汽车,从衢州出发,跨越1000余公里,我终于抵达位于川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的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千年文脉、零散平坝交织的地貌,既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明,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挑战。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仪陇如何破局突围?
3月18日至19日,跟随“相约美丽德乡仪陇 助力丘区农业样板”全国晚报文化记者编辑仪陇行活动的脚步,我第一次走进这片红色热土。答案呼之欲出。
春泥新语
丘陵地带总爱在晨雾中梳妆。当第一缕曦光吻醒新政镇的银山农村社区,七旬的龚阿婆已在玻璃穹顶下侍弄玉米幼苗。指尖掠过嫩叶,露珠折射出彩虹,她忽然想起年轻时弯腰劳作的光景——那时土地是板结的,而今,温室的智能喷淋系统无疑成为仪陇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注脚。
“这大棚原是扶贫的种子,如今长成了共富的树。”银山农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彭灵贤指着新建的温室育苗大棚,眉眼带笑。在这百万元帮扶资金浇筑的智慧温室里,蔬菜苗与玉米苗正进行着光合作用的交响,50万元营收化作村口戏台的锣鼓、学子手中的奖状、老人眼角的笑纹。582户人家围坐坝坝宴时,腊肉的香气里蒸腾着集体经济的温度。
扶贫干部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化作田埂上的足印,也织成一张守护幸福的网。在政策托底与产业带动协同发力下,仪陇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兑现产业奖补资金985.5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贴768万元,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2130个,脱贫劳动力和监测户劳动力年均务工规模达4.15万人。
丝路欢歌
3月的川北尚存料峭春寒,铜鼓镇的桑园已酿一坛绿酒。
张高春踩着露水穿行桑林,指尖摩挲新抽的嫩芽。作为仪陇县轩馨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5年前,他还端坐在深圳写字楼中。终究抵不过故土的召唤,他决定返乡创业。
“去年,我们共养蚕240张,产茧12吨,实现产值66万元。”张高春介绍道,今年农场将投入20万元新建10个温室,计划发展西瓜、草莓、羊肚菌等立体种养。
像轩馨这样的家庭农场,在仪陇县蚕桑现代产业园内共有88个。
距此40公里的缫丝厂,同样蒸腾着东方韵味。女工们的巧手在水雾中起舞,48根生丝通过电子清糙机完成并丝,最终缠绕成锭。厂长钱洪平凝视着排到七月的订单,充满期待:“因为有欧盟认证,我们每吨生丝的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一大截,去年出口创汇突破4000万美元。”
“产业振兴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打好组合拳。”仪陇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江说,仪陇已成功构建以粮油、柑橘、蚕桑三大种植业与生猪、肉牛、水产三大养殖业为重点的“3+3”产业格局,成功创建稻药、蚕桑、粮油3个省星级园区,柑橘+生猪、花椒、水产3个市级园区以及16个县级园区。
麦田狂想
春韵唤农忙。仪陇县双胜镇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的万亩麦田翻涌着翡翠色波浪,北斗导航播种机在坡地织出笔直的五线谱,无人机群掠过青苗喷洒叶面肥,与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列车共绘现代农业协奏曲。“过去丘区地块零散、农机难下田,现在连坡地都能种出‘尺子量过’的庄稼。”正在调试设备的农机手老周擦了把汗,身后电子屏实时跳动着土壤墒情数据。“从前牛犁在碎田里画鬼符,如今铁牛能在坡地绣湘绣。”他笑着,身后高铁列车正将丘区的麦香载向远方。
作为仪陇县打造“天府粮仓”丘区样板的核心战场,双胜园区的蜕变密码藏在去年成立的县粮油协会里。这个联合42家规模种植主体的联盟,正以“统一采买+技术共享+订单收购”模式重构产业生态。
“以前各家的种子价差最高达15%,卖粮更是各显神通。”种粮大户郑勇旗给我们算了笔账:他承包的500吨小麦今年通过协会统销,预计增收可达到5至10万元。目前协会已覆盖全县21.7%的粮食播面,并将进一步辐射普通农户,帮助他们在农资购买、产品销售上降低成本、扩大收益。
科技基因的注入让这场农业变革更显硬核。距园区不远的仪陇县育苗中心内,智能温室大棚里呈现出别样春景。循环运动式立体苗床上,嫩绿的玉米苗整齐列队,头上的温湿度显示器闪烁着红色微光。中心负责人王峻峰轻点控制按钮,床架应声启动,每一层的玉米苗均可实现上下换位,便于轮作培育。“育苗中心拥有2条自动化生产线和14套立体苗床,年育优质水稻苗4.72万亩。”王峻峰介绍说。
从北斗导航播种机的精准落子,到立体苗床的空间革命,仪陇正以“改地、赋智、聚链”的立体攻势,在起伏丘陵间书写“向山地要效益、以创新谋突破”的新章。
乡野诗笺
已是春分时节,马鞍镇金山村的千亩油菜花海翻涌如金,无人机镜头下,朱红色热气球载着游客升至半空,俯瞰金色浪潮中跃动的机器人舞姿与袅袅茶烟。
“高铁开通后,三天菜花节吸引4万游客,消费破百万!”村支书代云东的声音穿过人群,指向远处朱德故里景区的方向。这片曾因土地撂荒“出名”的村庄,如今借势景区客流,将农旅融合的招牌越擦越亮。
30公里外的赛金镇潮水坝村,柑橘清香正浸润春日。村民王大姐麻利地剥开一颗春见耙耙柑,橙黄的果肉在阳光下透出蜜色,“甜吧?新品种!”她笑着将果盘递给游客。观景平台上,副镇长曹前指着漫山翠浪介绍:“去年改种的千亩川津1号早熟柑橘,一上市就供不应求。”橘香引客来,潮水坝村利用柑橘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已形成了集柑橘博览、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柑橘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
暮色渐沉,福临乡建华村的彩绘文化墙被晚霞染成橘红。村委会门前,“省级四好村”铜牌下,村民歌舞队随着村歌旋律挥起绸扇。“柴垛变花架,篱笆爬蔷薇,谁能想到这儿曾是‘脏乱差’的深沟村?”村支书徐伟翻开“六净行动”台账:95%的庭院整洁率、30面主题彩绘墙,让穷山沟变身“一步一景”的和美乡村样板。
桑田摇曳,柑橘飘香,丝路绵长。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既有“向山要粮”的豪迈,也有“绣花功夫”的细腻;既见物联网跳动的脉搏,又闻坝坝宴蒸腾的烟火。
当金山村的油菜花海涌动成金箔,当潮水坝的柑橘清香浸润游子衣襟,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建的狂想曲,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复调;不是浮光掠影的装饰画,而是深耕大地的工笔画。在这片朱德元帅凝望过的土地上,德乡儿女正以奋斗为针、以创新为线,将千年农耕文明的基因,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锦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