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聪琳/文 单一迪/摄
3月19日、20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毕业设计展览、衢州学院2025视觉传达设计毕业作品展先后在衢州美术馆开展。
创意、诗意、哲思……春光中,以衢州美术馆为城市窗口,年轻人打造的展览成为信安湖畔的亮色,吸引着大众的目光。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们通过展览,为衢州独特的城市气质注入开放、包容、创新的活力。
年轻人的“看展之道”
充满“年轻人制造”的展览,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美术馆。“最近,进展厅的八成都是小年轻。”衢州美术馆的安保人员深有体会。
“我挺喜欢逛展的,因为每次都能发现新的风格和主题,这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周末,几位结伴逛展的年轻人分享了他们对毕业展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年轻人逛毕业展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人出于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希望通过展览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有的人与艺术专业不相关,但也能从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启发。
“我觉得美术馆很安静,来看展的也有许多同龄人,有时还能认识到新的朋友。”市民陈劼经常去杭州“打卡”各种展览,她说,最近发现衢州美术馆也越来越好逛了。现场不少受访者也表示,衢州美术馆环境优美、充满艺术气息,很适合“打卡”拍照。而衢州高校的毕业展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提供了观察、思考和感受的空间,能够满足年轻人对于文化多元性和体验感的需求。
市民小林特别喜欢3号厅角落里立着的一棵“树”——这是插画作品《虚枝祈境》的延伸装置。作者将插画作品制作成明信片,手工组装成趣味笔记本。小林作为观展者进行自助选购、扫码付款的一幕,也成为毕业设计作品“产品化”的缩影。
“毕业生作品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也能成为年轻人正式‘淘金’的第一课。从作品到产品,是为更好地发掘设计的价值。”毛立洪认为,毕业展犹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驿站,这些作品既是他们大学生涯学有所成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现自我的载体。因此,作品如何与市场对接,正成为学生、高校、企业等多方关注问题。
“毕业作品展面向社会,我们希望各界人士能够来检验衢州学校的教学成果,也希望年轻人创作的作品能够达到鼓舞人、教育人、美化人的作用,让作品更有意义。”衢州美术馆负责人表示,展览的多样性和创意常常能够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野和思考方式,这对于拓展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视野都是非常有益的。
当一届又一届毕业生将在衢州的所学所知转化为可触摸的艺术体验,美术馆里的毕业展也超越教育范畴,成为城市文化创新的催化剂。
“新脑子”的美妙创想
自2023年开放以来,这已经是衢州美术馆第三次举办高校毕业展。
2号厅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近百件作品填满。这些作品均出自该校艺术设计、摄影摄像、数字媒体等专业的毕业生之手。作者们在衢州学习和生活期间,深入挖掘衢州本土元素,通过摄影、制作创意MV、设计研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体现了艺术思维的敏感与活跃,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征。
“记忆是过去的沉淀,未来是现在的延伸。在衢州,来自省内外的学生不仅学会了技艺,更学会了用艺术的语言与世界对话。”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潘宇用“天马行空”一词,为这场“记忆未来”毕业展作注脚。
漫步展区,可以感受到年轻创作者们用平面设计勾勒心中的理想,用环境艺术设计描绘人与自然的共生,用纪实摄影定格生活的真实,用艺术摄影表达内心的情感,用短片创作讲述属于年轻人的“穿越”故事,用数字媒体设计连接过去与未来。
美术馆3号厅内,衢州学院2025视觉传达设计毕业作品展以“生生不息”为主题,汇集了66位应届毕业生的54组毕业设计作品。参展作品包括品牌设计、插画、短视频、动画、综合设计、实验性主题设计等,这些作品或直面社会议题,或畅想未来图景,或关注热点,或反思现实,或展望数字未来……多元视角交织,勾勒出探索未来世界无限可能,彰显了青年一代对“不息”精神的笃信与践行。
“现在的年轻人在系统化思维这一块有了比较大的提升。”衢州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毛立洪以现场的衢州非遗品牌设计作品为例点评说,“作者找了一个很小的切口,做到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设计,作品最后也能呈现出思考的过程。”
此外,科技感也成为年轻人“制造”的共通点:在体感交互装置上方,握紧手指再轻轻张开,投屏在白墙上的陶瓷便随手势转了个面;扫一扫悬挂着的海报,“香火草龙”舞动起来,仿佛要脱出屏幕;用手机识别书签上的二维码,西安高腔经典唱段响起,AR技术让非遗“动”起来……多个交互式体验区内,观展者不时发出惊叹声。透过科技“外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更加鲜活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