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高中推行周末双休,不是一道“简答题”

日期:03-25
字号:
版面:04版:朝闻暮语       上一篇    下一篇

  胡欣红

  最近,全国多地的一些高中学校纷纷开始试行周末双休制度,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双休日能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休息时间,有助于缓解长期学业压力,同时也能让家长与孩子共享更多亲子时光。然而也有一些家长觉得,双休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导致成绩下滑。

  这场争论表面看是休息日的取舍,实则折射出应试教育积弊与素质教育理想的深层碰撞。当“周末补课”从违规行为异化为集体默认的“潜规则”,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成为社会痛点,高中双休的推行不仅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更是一场关乎教育本质的深刻变革。

  首先,中小学不执行周末双休是违规办学。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双休政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虽然政策直接针对的是劳动者,但老师和学生也不该例外。早在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

  去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这一政策既是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遵循,更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意在打破恶性竞争,让教育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初心。

  其次,推进中小学双休,想把好事办好,也要及时回应家长的关切,引导其转变观念,理性看待。很多家长之所以反对双休,主要有三个层面的担忧:一是高考竞争压力下的“公平焦虑”,担心那些“顶风作案”的学校会“弯道超车”;二是家庭教育能力不足的“监管焦虑”,担心孩子在家沉迷手机;三是教育评价单一的“路径依赖”,认为最终只能用分数证明一切。这些担忧折射出应试教育体制下家长的生存智慧,也暴露了当前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

  破解双休推行困境,不是一道“简答题”,需要构建“学校规范办学、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协同支持”的育人共同体。

  学校应严格执行双休政策,同时优化教学管理,通过“弹性作业”“分层辅导”等提升课堂效率。基于“剧场效应”的客观存在,双休政策必须以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力度推行,严肃惩治那些搞阳奉阴违的地区和学校,避免让落实双休的学生家长感到焦虑和不公。

  家庭教育要实现从“分数焦虑”到“成长陪伴”的转型,家长需认识到“亲子沟通”“兴趣培养”等同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也应提供多元化支持,如社区开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延长周末开放时间等,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休闲和学习空间。

  教育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分数,而是一个让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过程。在应试盛行的大环境下,探索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自由成长的教育,是一道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