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霞 通讯员 陈文
当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诈骗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老年人,由于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往往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猎物”。
近期,我市发生了多起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件,给老年人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记者近日整理了相关案例,并采访了警方,特地为老年人及其家属带来一份防骗指南。
冒充客服设陷阱,老人轻信损失两千元
本月初,家住市区的王奶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诈骗分子自称是抖音客服,称王奶奶在抖音上开通了一个店铺会员,如果不注销会持续扣费。王奶奶平时确实有刷抖音的习惯,听到这番话,心里不禁有些慌张,认为有可能是自己无意间开通的。于是,她焦急地询问对方如何取消。
诈骗分子见王奶奶上钩,便开始一步步套取她的个人信息,先是让王奶奶提供了身份证号码,接着又获取了她的银行卡号码以及手机号。随后,诈骗分子以操作需要为由,让王奶奶下载了一款名为“中国好驿站”的APP。
在APP内,诈骗分子诱导王奶奶购买了一张价值2000元的加油卡,声称购买后会员就会自动取消。王奶奶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指示完成了操作。然而,当后来尝试使用这张加油卡时,王奶奶发现加油卡根本无法使用,是虚假产品,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虚假服务骗考证,吾阿姨转账后方知上当
家住柯城区白云街道的吾阿姨,一心想在网上为儿媳妇寻找报考社工证的方法。经过多方在软件上搜寻,她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比较靠谱的网页。网页上有联系人的微信,吾阿姨添加后,对方告知考证需缴费298元,并且表示后续不会再有其他费用。吾阿姨觉得价格还算合理,便通过支付宝扫码的方式给对方转账298元。
可没过多久,对方又告知吾阿姨,这298元仅仅是报名费,考证费还需要4000元。吾阿姨一听,觉得这个费用太贵了,便提出要退钱。然而,对方却表示钱已经交了,退不了。此时,吾阿姨才感觉不对劲,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下载APP送礼品,张奶奶被盗刷八千五百元
前不久,张奶奶在市区松园菜市场门口买完菜准备回家时,被一个年轻小伙子叫住。小伙子热情地向张奶奶介绍,只要下载一个APP,就可以免费获得一个保温杯。张奶奶心想,自己反正有时间,下载个软件能得到一个保温杯,挺划算的,便按照小伙子的要求下载了APP。
张奶奶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下载的软件竟是一个木马程序,可以远程盗刷支付宝和微信上的余额。两个星期后,张奶奶发现自己的支付宝和微信莫名被盗刷了8500元,这可把张奶奶吓得不轻。她赶紧把手机关机,拔出电话卡。在儿子儿媳的指引下,张奶奶换了新手机,但那些已经被盗刷的钱却让她心疼不已。
●诈骗手段分析:老年人为何屡屡中招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诈骗分子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手段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冒充客服类的诈骗,诈骗分子往往会抓住老年人对一些常用软件不熟悉以及对客服的信任心理,编造看似合理的理由,让老年人放松警惕。而在虚假服务类诈骗中,吾阿姨是出于对儿媳妇的关心才急切寻找考证途径,诈骗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设下陷阱。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新软件不断涌现。老年人对这些新事物的了解相对较少,容易被诈骗分子以新奇的方式诱导。比如张奶奶下载APP送保温杯的案例,就是利用了老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和贪图小便宜的心理。
在王奶奶接到的诈骗电话中,诈骗分子称不注销会员会持续扣费,这就给王奶奶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让她在慌乱之中来不及思考,便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了。
●警方提醒:提高警惕,多管齐下防诈骗
针对这些诈骗案件,警方一直高度重视,同时提醒广大老年人及其家属:凡是“客服”主动来电要求转账的,立即挂断;凡是要求下载陌生APP、屏幕共享的,立刻拒绝;凡涉及银行卡、验证码的,马上报警核实。
“这三句口诀简单易记,是防范诈骗的关键。”衢州市公安局智慧新城分局刑侦大队副教导员邓珊强调,老年人在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对照口诀,不要轻易按照对方的指示操作。
此外,邓珊建议子女们要为家中长辈的手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诈骗预警”功能。这款APP能够实时监测手机接收到的信息和电话,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会及时发出预警。如遇可疑情况,老年人也请第一时间拨打110或96110。
子女们更要常常与长辈沟通,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和接触到的信息,向他们普及常见的防诈方法。同时,邓珊鼓励老年人遇到可疑情况时,第一时间要与家人商量,不要独自做决定。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多参加社区组织的防诈骗宣传活动,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