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巫少飞 文/摄) 3月18日,柯城区航埠镇航埠村村民程明康将一块民国五年(1916)的古碑捐于衢州市博物馆,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其旗接受了捐赠并向程明康颁发捐赠证书。
程明康说,此碑原立在航埠村老街的“望江亭”一带。今年2月,航埠村江滨路建设,他怕人为损坏,便将古碑移至安全地带。现捐献于我市博物馆,是为更好地保护古碑,保护遗落在三衢大地的文物。
此碑长2.18米、宽0.99米,碑额写有“新安同乡重修会馆碑记”,第一行写有“重修航西新安会馆记”。
古碑的后半部分刻有各商号及个人的捐款。商号有鼎和号、程允泰、洪复裕、余正和、鲍裕隆、鲍复裕、永大昌、程裕兴等。今年80岁的村民程道海回忆,部分商号的遗存与航埠村老街上的旧屋还能对应上,古碑中捐钱者名字在村民们的回忆中也有部分对上号。如:古碑上捐洋“贰元”的胡椿海,也出现在民国丙辰年(1916)旅航新安公所颁发的执照上。除此之外,新安会馆及航埠义渡也分别捐助“壹佰肆拾伍元一钱柒分”“壹佰伍拾肆元”。
古碑的落款是:民国伍年(1916)岁在丙辰仲冬月。
从碑文看,现柯城区航埠镇航埠村旧时有新安会馆,为徽商所建(徽州古称“新安郡”)。但在太平天国时期,新安会馆惨遭蹂躏。清光绪年间,会馆重修了一次。20多年后,新安会馆梁柱崩颓,于是居于航埠的徽商捐款共计大洋“捌佰叁拾柒元贰钱叁分”,重造戏台及两庑、酒楼、后进边屋,并写下这篇碑记。
据王晓莉《“十里街市”聚商帮》一文载,旧时,徽州会馆在衢共建三处,一为衢城县西街,一为航埠,一为大洲。大洲的徽州会馆尚存,县西街徽州会馆即现在的衢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在地。两者均无碑记,唯航埠有碑铭。
据《柯城区志》记载,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县西街徽州会馆又称文公(世称朱熹为朱文公)书院,内供朱熹像,可惜并无明确碑铭证据。而程明康捐给衢州市博物馆的古碑明确显示,航埠的新安会馆“中供朱文公座”。
徽商在衢主要经营木材、茶叶、纸业、金融业等,多以“恒、隆、兴、泰、盛”等吉利字命名商号。“钻天洞庭遍地徽”,旧时,正是在“贾而好儒”的徽商的推动下,衢州的经济、社会才有很大的发展,甚至衢地出现“服饰多用纱绢,器皿多用金银”的奢侈之风。同时,徽商在修路筑桥、捐资助赈、济荒平粜、平抑物价、办学等方面也为衢地作出贡献。
程明康捐出的此古碑,是徽商在衢活动的重要证据。
碑文如下:
原夫会者叙也,馆者舍也。新安会馆乃吾徽一部分,所叙会之馆舍也。千里暌违、关山间阻。他乡作客,得无抱形单影只、人地两踈之憾。自有会馆,人无论智愚,齿无论长幼,境无论贵贱,均藉此以联桑梓之情,极枌榆之乐,通姓氏道里。居虽半面之,未谋闻乡音而斯达,声应气求、亲睦同挚,无事则各自为计,有事则策群力以相与维持。谊至隆,情至笃也。航西虽僻处,乡隅夙称繁盛,而会馆地点适枕河滨,峰峦环抱、波水潆洄,又有古木参天、浓阴四拂,每当风日清和,游览者觞咏,于斯咸称胜地。
中供朱文公座,当日阐扬圣教、集注六经,为有宋一代名儒,即为吾徽超前绝后之第一夫子,宜为六邑人民所共仰而馨香祷祀千秋者也,奚可任其坍塌而湮没不彰哉。洪杨一役,蹂躏殆尽,后经修葺幸获保全。光绪丙申复筹巨资重新监造中堂,继建前后二进兼砌沿河堤墈以御水冲。讵相去二十寒暑,梁柱崩颓,若常此因循,转瞬丘墟良堪浩叹。爰于丙辰年邀集同人筹款重修,添造戏台及两庑、酒楼暨后进边屋。百废俱兴,宏模咸备,不数月而功竣。何莫非我徽人之侨航、旅航,而与航昆连无间日,程者皆踊跃乐输劻勷此举,得相与有成也,爰勒本末并捐助芳名于石。俾垂久远于不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