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101岁老人的“生活经”

日期:03-12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段芹

  近日,记者来到龙游县湖镇镇下叶村,见到今年101岁的潘春庭老人时,他头戴一顶鸭舌帽,穿一身棉服,正站在门口迎接。

  潘春庭71岁的大儿子潘新华相告,老人起得特别早,吃过早饭后,就在门口一直张望着,等待记者上门。

  曲折的童年经历

  交谈时,老人思路清晰。他说,4岁时他母亲因病去世,一夜间,他成了没妈的孩子。抗战期间,他父亲牺牲在广西战场上,当时他才14岁。

  孤苦无助的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相依为命。为了帮奶奶贴补家用,潘春庭不怕苦不怕累,到富裕人家干活赚钱。放牛、割草、修剪树木……“除了能吃饱饭,还另有工钱。”潘春庭相告,有时得到一些额外奖励,他和奶奶都要高兴好几天。

  “看到日本鬼子进村,大家都很害怕。他们到村里滥抢老百姓养的鸡鸭等,一担百把斤的稻谷,他们随便给点零钱就打发了。”潘春庭告诉记者,“大家最怕的就是被抓去当壮丁”,听闻侵华日军要进村,大家都提前躲起来,有的甚至投奔远房亲戚“避风头”。

  后来,奶奶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她就把潘春庭寄养在当时的龙游县下库乡公所下库大队(即湖镇镇下库村)潘春庭姑姑家。潘春庭的姑父是乡里的一名干部,在姑父一家人言传身教下,潘春庭懂得了男人要有担当,做事要负责任。新中国成立那年,他返回老家下叶村。

  推出“减免口粮款”措施

  26岁那年,潘春庭结婚成家,先后育有2儿4女。

  下叶村当时共分4个生产队,经村民小组推荐,潘春庭担任第三生产队队长。如何安排好100余人每天的工作?潘春庭的做法是,每天第一个到队里,最后一个离开。上半年春耕备耕,因雨水充足,属生产队最忙碌的时候,村民们要趁有利天气抢种农作物,这时的潘春庭,每天都在谋划生产队里的事情,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

  当时,20岁以内的男劳力,一天工分最少3分,壮劳力则有10分。“每到年底,生产队要进行评比表彰。”潘春庭相告,看每个生产队种植的棉花、大豆、玉米、花生总收成有多少,然后按每工分0.4元钱的比例进行分成,再折算出每个农户一年的口粮。

  后来,细心的他发现,有些农户家里,如果大部分是劳力,那么一年的收成会比较稳定一些,但是,如果家里有老人,还有好几个孩子或者系老弱困难家庭,按口粮折算,还会欠生产队的,即意味着男劳力干了一年却没有多余的口粮。本着生产队大家一家亲的原则,潘春庭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当时在生产队里提出给困难家庭“减免口粮款”的举措,获得了农户们一致拥护。

  今年84岁的下叶村村民王瑞生,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当时是村里的电工。他告诉记者,那几年他妻子身体不好,孩子们又小,干不了活,全家仅靠他一人在生产队干活赚口粮,“多亏当时生产队有‘减免口粮款’措施,要不然几个孩子都难以养活。”王瑞生感慨万千地说,现在生活条件虽然好起来了,但是那份恩情让他永生难忘。

  后来,“减免口粮款”措施在其他生产队推广开来,为艰难时期全村的困难家庭带去了温暖。

  勤劳致富获人赞

  在潘新华、潘振华两兄弟眼里,父亲一生秉承勤劳致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把二十多年的“春光”献给了生产队,始终任劳任怨。

  1981年,下叶村实施包产到户。除了种好自家的稻谷、小麦等农作物之外,农忙时节,潘春庭还会热心地帮助村里缺劳力的家庭。

  一路走来,潘春庭勤俭持家,不仅抚养几个孩子相继长大成人,还帮助两个儿子成家立业。

  潘新华相告,他父亲有一个多年坚持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晚走路锻炼。80多岁的时候,老人还下地种菜,种多时便骑上三轮车拿到集镇上销售。“并不是指望要卖多少钱,就当作是舒活筋骨。”潘春庭说,人不能空下来,要给自己找活干。

  潘新华印象中,父母恩爱,家庭和睦,“母亲80岁过世那年,父亲刚好90岁,那段时间,父亲悲伤难过,每天都到田里拔草或施肥,以此来消除心中的悲伤。”

  随着老人年纪渐长,兄弟姐妹们商量,每家轮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如今,老人四世同堂。家里小辈很孝顺,每逢节假日,孙辈们都会回家看老人,并为他买爱吃的糕点等。

  走进老人房间,记者看见所有物品摆放得井井有条,地上干净整洁。“每天早上起床后,父亲就会习惯性地打扫卫生,还会修剪绿化树木等。”潘新华说,他父亲爱干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几乎不挑食,而且生活简单,脾气平和,“他始终要求自己任劳任怨,喜欢用言传身教影响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