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佩 文/摄 通讯员 汪湘群 王莹钰
看,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近日,衢州市教育局发布《衢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基础上,做到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给体育活动“加时加量”,校园里活力满满,学生们尽情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与美好。
体育课就应该这样上
“注意角度,用脚背轻轻推,运球要稳!”3月3日下午,在常山县白石镇中心小学绿意盎然的足球场上,四(2)班的同学们正在练习脚背运球,穿着校服的身影在球场上奔跑。他们的动作虽然不够专业,但每一个转身、每一次触球都透着认真。
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郑建荣介绍,白石镇中心小学是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自2015年起就开展了足球项目。学校要求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足球技术和技能,每周每班至少安排一节足球课。
3月4日下午1点多,正值衢江区第二小学下午第一节课。在学校操场南侧,二年级的小豆丁们正在练习足球运球、点球,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慢慢来,别着急!”体育老师王超平蹲下身,耐心地指导着一个小男孩。操场中央,四、五年级的同学们正在进行跳绳训练。彩色跳绳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唰唰”的声响热烈而欢快。操场另一边,阵阵喝彩声传来,原来是五年级的女生正在练习侧手翻。一位高瘦的女孩一个漂亮的侧翻,稳稳落地,赢得一片掌声。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操场上,每个孩子都在尽情挥洒着汗水,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雨水淅淅沥沥落下,给欢快的操场按下了暂停键,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回到教室。但体育课没结束,运动也不能停止,在教室里也能做由学校体育老师自编的“和雅室内操”。同学们随着动感的音乐扭扭脖子动动腰,举起双手原地蹦跳,照样也能出一身汗。
“王老师上次带我们跳的操像打拳一样,很累但是很好玩,我们都很喜欢!”衢江区第二小学二(8)班的徐依一说。
体能加技能,身体素质倍棒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天一节体育课形式多样,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我们严格遵循规定,每个班级每天一节体育课,其中每周一节的足球课,开展球性练习和运球技巧、战术配合练习。”郑建荣老师介绍,学校通过体育课与大课间、小课间的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每天运动时间充足。
衢江区第二小学则采用“体育课+课间活动”的模式。王超平老师介绍,体育课程主要侧重于体能训练和技能提升,内容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各类技术动作的训练,以及间歇跑、仰卧起坐、跳绳等增强学生体能的相关练习。课间活动则以趣味性为主,在我们学校,大课间时长为40分钟,其间会组织学生进行健身操和体能操的练习。25分钟的小课间和每节课后的15分钟休息时间,则由同学们自行选择地面游戏或趣味游戏。
“在晚托班期间,也会有20至30分钟的活动时间。天气晴朗时,老师会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跳大绳、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体育游戏,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王超平介绍。
家长支持增加锻炼时间
青少年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家长关心的焦点之一。学校每天设置一节体育课,家长们态度如何?
“我们很支持!”叶女士家有一位3年级“小胖墩”,今年9岁,体重51公斤。“我们想让他多运动,给他在校外报篮球班、羽毛球班,但他总是坚持不下去。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坚持运动能让孩子爱上体育、养成运动习惯。”叶女士还提到,自从学校增加了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后,她发现孩子的食欲有所改善,晚上睡眠质量也提高了,整个人看起来更加精神饱满。
一年级学生家长杨女士也非常赞成每天一节体育课。“我家娃上学期刚上一年级,小学里的体育课、课间活动时间长一些,孩子能感受到小学的乐趣,能更好适应小学生活。”杨女士说,她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会了跳绳、跳橡皮筋等传统体育项目,还参加了足球和篮球比赛,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采访中记者发现,增加在校锻炼时间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支持,他们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