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腊莎 通讯员 张晓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变化,可能隐藏着重大的健康危机。近日,66岁的储大叔就经历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健康“过山车”。
查明视力下降原因
储大叔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这在老年人中并不罕见。过去一年里,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但他总觉得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自然衰退,这些症状不过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罢了,便没太在意。
最近一个月,储大叔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乏力感愈发强烈,头晕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时不时感觉眼前突然一黑,要一两分钟才能恢复正常。更让他担心的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左眼视力从正常状态恶化到只能看到两三米外物体的模糊轮廓。心急如焚的储大叔四处寻医问诊,做了各种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储大叔的眼睛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出现了视力萎缩的状况。血管彩超的结果揭示了关键线索——颈内动脉狭窄。他来到衢州市中医医院血管外科门诊,主任医师王李华和主治医师胡焕斌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了解到他患有老年性基础疾病,而且生活习惯欠佳,没有规律服药和定期复诊,病情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通过查体发现,储大叔左侧颈动脉搏动减弱,听诊时能听到明显的血管杂音。
结合彩超结果,储大叔因“左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入院治疗。王李华向他解释道:“颈内动脉就好比是大脑的供水总管,负责为大脑输送养分和氧气,而眼动脉是它的重要分支血管。一旦颈内动脉上长出斑块,就很容易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出现闭塞的情况,进而影响眼动脉的血液供应,引发单眼黑蒙或者视力下降的症状。”
为了明确诊断,储大叔接受了颅颈部血管造影检查,检查结果让医生们大为震惊: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达99%,左颈总动脉存在混合型斑块,狭窄程度在50%至70%之间。颈内动脉血管最细的地方窄得如同发丝一般,远端血管严重塌陷,情况十分危急。
挑战高难度手术
“要想恢复左眼的视力,就必须解决颈内动脉狭窄的问题。”王李华说道。储大叔颈内动脉的远端血管,就像是长期淤堵的下游河道,血管已经塌陷,斑块堆积,想要让支架顺利通过,从而扩开血流通道,困难重重。
要扩开颈内动脉,实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较大,对于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储大叔来说,风险极高。而介入手术虽然创伤相对较小,但由于血管堵塞情况过于严重,医生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让导丝和保护伞顺利通过血管管腔。如果关键器械无法通过,后续的手术也就无法开展。
“颈内动脉扩张手术我们做过不少,但像储大叔堵塞这么严重的患者少见,有30%到50%的概率导丝无法通过血管。”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血管外科团队邀请了放射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制定了一个“两步走”的治疗方案:首先通过介入手术实施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术,将远端塌陷的血管撑起;然后再进行支架植入术,彻底疏通狭窄的血管。介入手术作为首选方案,如果导丝无法通过血管管腔,就启动开放手术这一备选方案。
在征得储大叔及其家人的同意后,介入手术正式开始。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王李华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心翼翼地将导丝向细如发丝的血管管腔内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操作稍有差错,就有可能导致血管内的斑块脱落,进而引发大面积的脑梗。医生们既要做到精准操作,又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紧张奋战,手术团队按照既定方案,成功地在储大叔的颈内动脉放入球囊并进行了扩张。“医生,我左眼能看清楚了!”刚下手术台,储大叔激动地向医护团队反馈道。
术后两周,血管外科团队顺利地为储大叔植入了支架,他颈内动脉狭窄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复查结果显示,他的左眼视力已经完全恢复。
防患未然,定期筛查是关键
王李华表示,颈动脉狭窄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成分会如同水垢一般,逐渐沉积在血管壁上,使得血管管腔变窄。而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三高”人群的血管更容易受到影响,长出斑块,从而造成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面部、手臂或腿部出现麻木、无力甚至瘫痪的情况,肢体感觉出现障碍;耳鸣;言语表达不清晰或理解困难;单眼视物模糊或者视力下降,比如出现黑蒙现象;头晕、平衡障碍或协调障碍;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因此,定期进行颈动脉筛查至关重要。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三高”病史的人群,每3到6个月进行一次颈动脉彩超或CT检查。中年人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检查。
此外,预防颈动脉狭窄还要做到戒烟戒酒,饮食上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对于动脉硬化但狭窄程度不严重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性用药;而对于狭窄程度严重甚至出现闭塞的患者,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介入性支架置入术或开放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合适的治疗方式。只有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更好地守护血管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