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巧手自制蚕丝扇

日期:03-01
字号:
版面:06版:南孔少年·小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

  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悦溪校区

  三3班 姜米可 小记者证号 H250775

  指导老师 郑舒瑜

  我第一次接触“非遗”,是在报纸上看到“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几个字。小小的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非遗是一种文化。202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表演让我更清晰地知道了,绢花是非遗、瓷器是非遗、云锦是非遗……因此,我对这两个字更加着迷。

  春节里,老师送了我一个非遗体验大礼包,其中“自制蚕丝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工具包,只见里面躺着五颗蚕茧、一个烧杯、一根玻璃棒和一个扇框。根据说明书,我先在烧杯里倒上开水,把蚕茧放进烧杯里浸泡。我想,这样可以让蚕丝变得更柔软。接着,将玻璃棒放进烧杯不停地搅拌。没一会儿,我的手臂就酸得直晃,但一想到蚕丝会慢慢变得光滑,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五分钟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玻璃棒上缠满了细细的蚕丝,像一团银白色的云雾。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步骤——绕丝!我用左手轻轻地捏住玻璃棒上的蚕丝,右手拿着扇框,小心翼翼地把丝线一圈圈地绕上去。想要扇面上的蚕丝铺设均匀,必须保持耐心,手上的动作要又快又稳。蚕丝又轻又软,稍不留神就会扯断,我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仿佛在精心雕琢一件伟大的作品。慢慢地,扇框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蚕丝,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珍珠一般的光泽,美极了!半小时后,我的蚕丝扇终于完成了。

  做完蚕丝扇,我意犹未尽,和妈妈一起查阅了关于“蚕丝”“扇子”的资料。我发现,古人用蚕丝制作衣物、扇子,甚至通过丝绸之路把丝绸带到其他遥远的国度。蚕丝扇不仅是一把扇子,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可以用双手触摸的温暖。蚕宝宝吐丝时的坚持、绕丝时的专注,都教会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这把扇子不仅藏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故事,还凝聚着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它就像一座弯弯的小桥,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