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范家熔 文/摄
在餐饮业快速更迭的今天,“网红店”的标签往往伴随着昙花一现的焦虑,而那些真正扎根市井的老店,却如同河床下的磐石,任凭时光的水流如何冲刷,始终沉淀着最为本真的滋味。在柯城区衢化街道,就有这样一家名为“清香园”的饭店。它从昔日的荒芜中,开拓出九号桥的第一缕烟火气息。在过去二十年里,历经辗转浮沉,最终带着创始人的半生故事,以及一座城市里众多食客的舌尖记忆,于2024年的冬天重焕新生。推开这道门,尝一口菜,品一段人生,便能懂得何谓“老店”的筋骨——那是时光熬煮出的诚意,更是人与城相守的约定。
一口便知是二十年的功夫
日前,记者来到柯城区秀江路82号(衢化滨江大桥东侧桥头),墨瓦下的崭新白墙上写着“清香园”三个字,墙前摆着几个庆祝开业的花篮,仿佛还能让人感受到开业当天的热闹氛围。走进店内,12间包厢巧妙地缀以衢州南孔文化的装饰细节,尽显独特韵味。包厢门口是一片开阔的场地,随处可见的绿植与多肉植物,营造出舒适惬意的环境,是团建烧烤的理想场地。“我这里的配置很好,楼上还有KTV、棋牌室、会议室,一次能接待200多人。”老板刘艳热情地介绍道。
令人驻足的还有店外的景致——成片菜畦向远处铺展,乌溪江的波光在不远处轻轻闪烁。“客人们在这里能看见自己吃的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过程,甚至还能亲手采摘两把新鲜的青菜。”刘艳笑着指向菜地,店内许多蔬菜都来自周边村民所种。乌溪江的活鱼、附近农场散养的鸡鸭每天都会直接送到店里,连豆腐都是由九号桥菜市场专门做豆腐的老匠人定制。
刘艳告诉记者,清香园主打的便是地道衢州家常味,哪怕是一道看似普通的腌萝卜,都让不少食客心心念念了二十年。“这道小菜从以前在九号桥开店时就在卖,很多人来吃饭这道菜是必点的。”油爆鸭则是另一道“镇店之宝”。选用附近农场散养的水鸭,以甜酒酿提鲜、啤酒焖烧,秘制酱汁在二十年的调试中早已自成体系。尝上一口鸭肉,入口既有嚼劲又不失软嫩,甜辣交织的酱汁裹着淡淡清香。老食客陈先生咂摸着滋味感叹道:“和二十年前在河边就着冰啤酒吃的那口味道很像!”
田螺鸭掌煲更是功夫菜中的典范。田螺肉手工剔出,与猪肉混合后塞回壳中,鸭掌炖至软烂脱骨,螺肉的鲜与鸭掌的糯在浓汤中交融。刘艳坦言:“这种菜太费工夫,市面上预制菜泛滥,但我们始终有自己的坚持。”
另外,南孔仔排煲和时蔬肉丸汤同样讲究——仔排裹着酱香浓郁的汤汁,一口下去肉质软烂易脱骨,山药则在一旁吸饱肉香;肉丸柔嫩有嚼劲,咬上一口,再喝口汤,鲜味在嘴中散开。店内的掌勺大厨跟了刘艳十多年,他掀开后厨的汤锅,只见红枣枸杞炖着的肉丸在热气中上下翻滚,“肉丸是用新鲜猪肉手工现做的,所以口感和鲜味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我们可不做预制菜。”大厨自豪地说。
从谋生到情怀的餐饮路
站在重新装修后焕然一新的店堂里,刘艳谈起2005年的抉择仍感慨不已。彼时她服装生意红火,而丈夫的厨师职业却并不稳定。为撑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刚生完二胎不久的她一咬牙盘下九号桥河边一间300平方米的店面,“那时整条街就我们一家,夏天我们每天都把啤酒浸在河里冰镇,等晚上捞出来时岸边早已坐满了前来就餐的客人。”
创业初期的手忙脚乱,被她调侃为“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认全了菜市场”。从在食材中只认识萝卜青菜到日日早起盯食材进货,从“娇生惯养”到亲手刷洗堆积如山的碗盘,她把生意做出了“人情江湖”的温度。在旺季时,她索性把钥匙交给熟客,“吃完了帮忙把桌子收回去就行”;店里多是跟着她十几年的老员工;周边居民逢年过节常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聚餐,“家里有客人就到我这吃上一顿,实惠又省心。”刘艳笑道。
随着2012年店铺迁址,以及2016年因孩子进城读书暂别衢化,刘艳转战智慧新城开出“衢湘记”“江南名灶”等新品牌,却始终留着衢化的根。“去年小儿子上大学,我立刻想着要回来。”2024年9月,她重装老店,保留招牌菜,将店铺打造为花园式餐厅,同年12月,正式完工并开门营业。
采访间隙,她一次次地起身出门招待客人,接起了一个又一个预订电话。“艳姐,给我留个包厢!”“还是老样子,油爆鸭多放辣!”这些呼唤,让她想起创业初期——河边的晚风、冰镇的啤酒、此起彼伏的碰杯声。二十年前谋生的小店,如今早已成了连接旧邻新朋的驿站。或许这正是老店最动人的模样:它不追逐流量,只沉淀时光;不制造爆款,只守护寻常。当年在这里约会的年轻人现已带着孩子来吃饭,而刘艳依然守在原地:“清香园已经成为了我的情怀。除非以后拆迁,不然我一定要把它做成长久的事业,不论是新客来尝个鲜还是老客来忆往昔,都能在这里吃上一口温暖的地道与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