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星
我家乡有句俗语“江山皮石堆,滚去也滚归”,意思是江山地界河道弯弯,河滩里的鹅卵石随处可见,出门只要沿着水路走,怎么走也不会迷失方向。
家乡最常见的就是河道里的鹅卵石。在我童年时光,家乡的鹅卵石称得上“丰富”二字。家乡大名叫清湖,曾经是著名的水陆交通节点,下连上海、杭州,上接江西和福建,号称一江清溪托三省。
每逢雨季,洪水猛涨。水退之时,河里的第一道风景便是鹅卵石。大的,几百上千斤的比比皆是;小的,更是不计其数。当然,最最小的便是泥沙了,那是上乘的建筑材料。急于建房的人家,扛石的扛石,掘沙的掘沙,在那个年代,这些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掘取的。成百上千斤的大石,用来做地基。有一面方方的,就选来做墙角石,既好看,又牢固。有这样的鹅卵石做地基的房屋,牢固美观且不说,任凭数十年风风雨雨,都不会变质或受损。石头的颜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深而发亮。几斤或是十余斤的鹅卵石,泥工师傅根据不同形状巧妙排列,用来筑墙。那时的房屋大多只有一层,多年下来,墙壁依旧坚实有加。当然,那时人们大多口袋瘪瘪,能用自己的低廉人工造上几间新房,已经算得上是了不起的人家了。现在,用鹅卵石造的房子有些地方还有留存,成为难得的遗迹。
我家的第一座新房,便是用鹅卵石为主体筑的墙。年少的我,好长时间天天用手拉车到河滩上拉鹅卵石,石头重,一车能装上一半,便是不错的成绩了。两个嫂嫂、几个姐姐则在河滩里挑选合适的建材,或是寻找能掏沙的地方。说起来也不怕人笑话,那时我家十六口人蜗居在只有九十平方米的平房里。就是这样,家里还要留着养猪的位置,还有盛放猪食的大水池。
条件好的聪明人家则是慧眼独具,那时他们挑的不是建筑材料,而是如今被称作黄蜡石的石头。一位名叫老四的长辈,家里储藏了不少这样的东西,他一一告诉我这些石头取自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我认真看了他的收藏,有些确实算得上好东西。我问他,在很多人只求温饱之时,他何来那样的雅兴。他说,他当时算是有个官职,是国营某厂的厂长。我一听是某厂,当时江山红透半边天的大企业,工人工资都高得可以,不要说厂长了。我恍然大悟,怪不得人家那时便有此雅兴。
留在我童年记忆里的珍宝,居然是一块摸得发亮的鹅卵石。那块鹅卵石底面平平的,上头差不多呈半拱形。经过我小手的反复触摸,有些油腻光亮,颜色也变得深浓。这块鹅卵石的大小,恰好可以放入我小小的口袋。
我童年时能玩的玩具极少,用鹅卵石“造房子”是最常见的取乐方法。只要用碎瓦片在水泥地或平整的泥地上一划,“造房子”的大方格便成形了。这块鹅卵石在我手上,不知胜过了多少玩伴。
这块鹅卵石还是我告别童年的印记。最后一次玩这块鹅卵石,是在原清湖小学附近的花田埂,玩伴是华。夜色渐浓,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我一人在花田埂,空旷的场地上见不到一个人影。我怀揣这块玩得发亮的鹅卵石发呆,似乎预感就要告别天真的童年了。
现在,家乡的鹅卵石搭上了时代的快车。近年来,乡村振兴如火如荼,不起眼的鹅卵石成了装扮乡村的宝物。河滩、村口,鹅卵石有的用来贴墙壁,古朴典雅,很有一种让人回归自然的感觉;有的用来做村落的标识,巨大的鹅卵石摆在村头,刻上红色的地名,大气而又古朴,让人感受到厚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