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材运 文/图
一
十三世纪末,正是中国的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一路自北向南逶迤而来。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至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马可·波罗大开眼界,称其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城”。在盐都扬州,忽必烈大汗曾委任马可·波罗担任主管盐业和江河贸易的官员。后来马可·波罗要回意大利,去泉州搭乘出海商船,路过杭州,他称这里为“行在”——南宋皇帝的行宫。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世界上最华贵的天城”、美丽的西湖、繁华的集市、繁忙的河运……马可·波罗介绍的这个被孔子思想浸润的富裕国家曾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
二
当时,包括衢州在内的原南宋统治的地区,在元人口中是“蛮子省”。出杭州、过绍兴,马可·波罗来到了衢州。和侧重风景名胜描写的中国古代游记不同,马可·波罗关注的多是经济、民生,马可·波罗笔下的衢州是——“看不到绵羊,但有许多公牛、母牛、水牛和山羊,至于猪的数目特别多……这一地区的乡间,有丰富的飞禽走兽等猎物。”
试想,700多年前的元朝,老外来中国本就极少,况且马可·波罗旅华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早,按现在的说法,他当时一定是个大网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马可·波罗还深得大汗忽必烈的青睐,当了朝廷命官,因此他到了衢州受到了达鲁花赤(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的热情接待。达鲁花赤用衢州本地人酿制的桂花酒招待马可·波罗。酒足饭饱后,达鲁花赤大手一挥,准备赠送给马可·波罗两匹白马。哪知马可·波罗一反常态,不要骏马,却问达鲁花赤能不能将桌子上喝完的桂花酒空瓶——“彩陶瓶”赠予自己,达鲁花赤当然乐意。马可·波罗如获至宝,继续向南,翻过仙霞岭,从泉州港出海,历经艰险,不远万里将这两只“彩陶瓶”带回了威尼斯。
据衢州陶瓷研究专家季志耀分析,这种“彩陶瓶”很可能就是衢江区全旺镇生产的彩绘瓷。季志耀至今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在1987年中国古代陶瓷福建晋江年会上,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的一位副会长告诉他,在威尼斯马可·波罗纪念馆中,他亲眼看到有类似全旺镇出土的彩陶瓶。这进一步佐证了季志耀的推测。
三
衢州地区多丘陵山地,林木葱茏,蕴藏着丰富的瓷土,浙西的先祖们发挥了地域优势,吸收全国各地陶瓷烧制的先进技术,使衢州历代的陶瓷生产有了创造性的发展。衢州陶瓷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从西周、两汉,直至唐、宋、元、明、清,绵延不断,特别到了两宋,陶瓷业到了鼎盛时期。宋代窑址在衢州分布甚广,各县(市、区)都有,尤以衢江区的全旺镇最为密集,数量多达四五十处,规模之大简直称得上是陶瓷小城了。这里瓷器不仅品种丰富,在质量上也位列全市之冠。考古专家们发现,宋元窑址就分布在黄土丘陵的山坡上,主要在该镇的尚论岗、官塘、楼山后、冬瓜潭、沈家山、梁公塘(亦称两弓塘)、八角凉棚、沙后塘等处,各窑址堆积面积约在600至2000平方米,厚度有50至120厘米。
全旺窑生产的瓷器多为青瓷,也有褐瓷、天青、翠绿、茶绿、酱色和黑色的乌金瓷等。精致的器物施满釉,有的为“芒口”,如葵口碗,以便包镶金银边饰。有少量器物,釉中有泛蓝紫色斑块的“窑变”。器物品种繁多,有小罐、盖罐、粉盒、鸟盏、海棠形杯、葵口碗、香薰、水注、水盂、茶托、八卦炉、灯具、药碾、高足碗等。既有日常的生活用品,也有供观赏的摆件和工艺品,都非常注重造型的艺术美。器物上的纹饰精雅且富有变化,采取拍印、模印、刻划、浅浮雕等多种装饰手法。有些器型较大,如尚论岗村沈家山窑址出土的五管灯,器壁上刻有重瓣莲花纹,口径达30厘米。官塘村沙后塘窑址所出葵口碗,圆折深凹,烧制成形的难度大,造型美观,是我省各大名窑中的佼佼者。
在众多的产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彩绘瓷。以尚论岗村的冬瓜潭窑、官塘村的梁公塘窑、塘头村的紫胡垄窑产量最多。这种瓷就是在白色或略带青灰、青绿的底釉上用暗红、黑、褐(或带青)的色料绘上各种图案,有牡丹花、缠枝花草、菊花、兰草、鲤鱼、走兽、祥云、水波、折枝花卉等,笔调娴熟奔放,线条粗犷流畅,宛如一幅幅灵动的水墨画。瓷工很讲究传统的国画笔意,巧妙地将绘画艺术充分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让器物看上去更加华丽雅致,难怪让马可·波罗爱不释手。
季志耀还提到,1980年在韩国新安海域打捞出的中国元代钧窑瓷器,专家们推测可能产自浙江;还有专家在日本见到一种彩绘鱼盆,颇似全旺梁公塘窑址所出土的南宋彩绘鱼纹盆。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主打产品是:陶瓷、茶叶、丝绸。处在四省通衢战略风口上的衢州,占尽地理之便,书写着成色灿烂的一页。而全旺彩绘瓷,以其一次烧成釉上彩的鲜明特点,成为古代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傲立于浙江青瓷的百花丛中。
本文参阅:①《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中的季志耀著《试谈浙西宋元窑址及其产品的外销》。②《马可·波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