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衢州晚报

102岁老人: 平凡人生里的坚毅

日期:02-26
字号:
版面:03版:长寿之都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吴红梅 文/摄 通讯员 鄢志龙

  近日,在衢江区全旺镇虹桥村,记者见到了今年102岁的郑樟寿。老人穿着整洁,干净清爽,坐在凳子上取暖。

  “今年除夕,父亲在我们家过年。”郑樟寿的小女儿郑松妹告诉记者,平时,她和丈夫都在外地上班,今年春节前特意提早回家,把父亲接到家里并留他过年,圆了他们夫妻多年的愿望,特别开心。

  再难也要把孩子养大

  “这次在我家共住了2个多月。”前几天,父亲提出要回老家全旺镇黄毛畈村,郑松妹和丈夫一起把父亲送回老家。

  “父亲一生坎坷曲折。”10多岁时,侵华日军进村,为了躲避日本鬼子,郑樟寿练就了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本领,只要听到有动静,他就会快速地躲到村后的山上。有次,老人的哥哥差点被日本鬼子抓去,幸好郑樟寿及时发现,拉着哥哥及时逃离,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小时候目睹战乱的经历,让郑樟寿更懂得了亲情的重要。23岁那年,经人介绍,郑樟寿结了婚。婚后,老人生养二儿二女,家里经济困难,经常吃不上饭。大女儿郑卸娜出生后,老人妻子因身体原因无法用母乳喂养,看着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郑樟寿很着急,他托人去邻村问询,为孩子寻找奶妈。“即使日子再苦,但他对我们几个孩子始终不离不弃。”郑松妹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对此她很是感慨。

  为了不让孩子挨饿,郑樟寿把郑卸娜托付给奶妈抚养至2周岁,每个月支付15公斤大米或6元钱作为酬劳。他每天清晨4点起床,摸着黑到黄毛畈村后山砍柴。他一度挑着75公斤重的柴火,用时7小时来回步行到龙游集市上售卖。“两头见黑。父亲年轻时,为了把我养大,每天早出晚归的。”今年75岁的郑卸娜,回想起父亲付出的艰辛,眼里噙满着泪水,“母亲把我生下后,身体一直不好,父亲没有抱怨,他默默地扛起了生活重担。”郑卸娜到了读小学的年纪,郑樟寿供她上学。后来,郑卸娜的两个弟弟相继出生,懂事的她体谅父母,读至小学二年级后,选择了主动在家为父母分担家务。

  成为烧窑一把好手

  郑樟寿在生产队赚工分时做事利索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

  “从小我也是在奶妈家长大的。”郑松妹回忆道,她9岁时,51岁的母亲因病去世,一夜之间,她成了一个没妈的孩子。“也许从小在奶妈家长大的缘故,几个孩子显得有点胆小。”回想起那几年的经历,郑樟寿心怀愧疚。交谈中,记者感受到,老人话不多,但心思细腻。

  1981年,黄毛畈村实施包产到户。为了贴补家用,郑樟寿来到该村一个烧窑厂做窑工。烧窑是要在一个人工搭建的建筑物里,通过生火加热产生高温使粘土烧制成型的过程。

  每天早上5点,郑樟寿先到山上砍柴火,再挑到窑厂,然后再去挑黄泥土,再在窑内用柴火高温烧制黄泥土制成瓦片、砖块,一个烧制过程需要3天3夜。

  “虽然辛苦,但一天一夜计20个工分,每个工分5分钱,”谈起在窑厂做工的往事,郑樟寿很是自豪。而且,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他们姐妹最开心的事,就是父亲领工资的时候,父亲会带上他们到村里的小店买零食。

  后来,郑樟寿因烧窑表现出色,成了窑厂一名业务能手,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

  心态好且喜欢安静

  慢慢地,子女相继长大,郑樟寿又帮两个儿子张罗娶妻成家。

  “父亲脾气很温和,从不大声说话,也几乎不对我们发火。”郑松妹开玩笑地说,她脾气有点急,大哥二哥大姐他们脾气都很好。在她心目中,父亲就是她的一片天。

  “我一年到头轮流在几个孩子家里享福。”郑樟寿笑着告诉记者,几个孩子都很孝顺,他很欣慰。他说,去年有大半年时间住在大女儿家,知道他爱喝汤,大女儿每天变着花样为他熬制各种汤。

  郑卸娜说,父亲如今每天自然睡到7点半至8点醒,饮食比较清淡,早餐一碗稀饭一个鸡蛋,中晚餐喜欢喝汤,尤其喜欢喝泥鳅豆腐汤,爱吃瘦肉、豆制品,不喜欢吃肥肉。他喜欢安静地坐着或闭目养神“听”电视。

  “父亲的睡眠堪称‘婴儿般’。”郑卸娜说,每天晚上8点,父亲洗漱完毕准时上床睡觉,中饭后午休半小时至一小时,不仅入睡快,睡眠质量也好。随着父亲年纪渐长,身边需要有人时刻照看,经过兄妹商量,由大女儿负责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

  采访最后,郑松妹说,父亲一生平平淡淡,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在他们几个子女心中,父亲永远是他们人生路上踏实肯干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