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聪琳 通讯员 夏瑞莹
“退休后的生活,从未想过会与美术馆有交集。”今年春节前夕,龙游县溪口村长田畈的雷炳仙,以“泥美术馆默默”之名,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发布了一篇总结。1973年出生的她,偶然成了泥美术馆的保洁阿姨,而后,她深深爱上了这份工作。在雷炳仙的小红书里,几乎每篇内容都和泥美术馆有关。这篇饱含深情的“年度总结”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点赞之声此起彼伏。
位于溪口未来乡村的泥美术馆,前身为1969年建造的黄泥圩水电站,作为重要的水利工程,当初的黄泥圩水电站为溪口人民改善了当地的用水和电力问题,还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四十年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水电站正式“退休”,便被一直荒废在此。直至纪实摄影师傅拥军归乡,经过两年多的精心改造与建设,废弃的水电站摇身一变成为了满载艺术文化基因的美术馆。
中国人总喜欢把带有偶然性的相遇,称为既有情感又似乎有某种先天力量起作用的“缘分”——2023年9月,雷炳仙退休了。同月,泥美术馆“破土而出”了。
“第一次走进泥美术馆之前,觉得艺术是高高在上,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存在。”可是,黄泥圩水电站离雷炳仙很近,“我生活在附近,退休前从事污水处理相关工作。”雷炳仙清楚地记得,自己怀揣着好奇心走进泥美术馆时,看见一张张摄影作品就是简单而真实的生活片段,“就像走进了祖祖辈辈生活的那片土地,是很多人的童年,也是回忆。”
在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后,雷炳仙触及了摄影的力量和魅力所在,“原来,冰凉的镜头可以传递那么多温暖。”
去年1月3日,经常往泥美术馆跑的雷炳仙,终于正式上任保洁员一职。除了3个主展厅之外,美术馆还设有录像厅、艺术书店、驻地之家。做好日常的保洁之余,雷炳仙也会给来到这里的游客做简单的导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泥美术馆以及馆内作品背后的故事,让照片更加生动起来。
“在美术馆工作一年,让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简单却不失美好。”雷炳仙细细回顾,来美术馆的游客当中,有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有喜欢乡村文化的年轻人,还有来拍婚纱外景的新人,有来了就呆一整天直至闭馆的金华小姐姐,有喜欢这个空间来拍故事感满满的照片的,还有看过展览之后就想把自己做公益的计划提上日程的北京小夫妻……
“以前水电站在这里维护、蓄力,为群众生活保驾护航。现在艺术家则在这里蓄势待发,通过高质量的展览放飞他们的艺术理想,让乡村的文化根脉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和源源不断的原动力。”聊天时,傅拥军告诉雷炳仙,为美术馆取“泥”字,既留下了这座乡村功勋水电站的印记,又代表对村庄、生命和未来的思考。他希望通过美术馆探索乡村影像的更多可能性,用艺术行动回应当下“艺术乡建”浪潮。在傅拥军的建议下,雷炳仙给自己的小红书昵称加上了“泥美术馆”的前缀。
“我很喜欢傅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从此有关系!”最近,“泥美术馆默默”发布了2025年的第一个手工作品——由树枝围成的花瓶里,插着盛放的梅花,充满生命力,宛如这座“退休”后又重新焕发生机的泥美术馆,让艺术在乡村的土地上肆意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