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云南日报

党建引领文明新风 绘好乡村振兴画卷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04 调查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龙云珊 樊兴丽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对“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作出部署,围绕提升乡村精神风貌、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重点发力,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把舵定向的关键作用。通过党组织尤其是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建设来提升文化发展的引领能力,能够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

党建引领强根基,凝聚发展向心力。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并提升文化领导能力。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将“枝繁干壮”工程打造成为云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品牌,让各族人民在美美与共中深植中华文化认同之根。另一方面,要传承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传统。基层党组织要系统整合政社企民等各类资源要素,推动乡村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这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建构起以文化为纽带的社会联结机制,使文化建设成为凝聚各族群众、促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文旅融合显特色,激活内生创造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建立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的有效路径,通过培育特色文旅品牌、发展非遗衍生品等举措,实现文化保护、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寨,立足拉祜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文化特质,推出涵盖拉祜传统文化、风情展示和歌舞展演的“快乐拉祜”实景歌舞演出项目,形成“山水为幕、文化为魂”的特色演绎品牌。二是创新发展模式。老达保寨创新“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文化发展模式,由基层党组织统筹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绎有限公司,将村民变为股东和演员,形成发展共同体。三是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将特色村寨建设与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相结合,完善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等基础文旅设施,建成芦笙坊、艺织坊、茶吟坊等民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区,打造老达保咖啡屋、蔬菜园、彩色稻田等观光体验项目,形成“处处是景、步步有文化”的村寨风貌。

文化传承守根脉,厚植发展动力。文化传承是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基本前提,要培养一支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现代技能的新型传承人队伍,同时,在保持民族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创意设计等现代手段活化传统文化。一是培养本土文化人才。老达保寨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拉祜族非遗传承馆,开设传习班等特色培训项目,创新“文艺队党员+群众”的结对帮扶机制,把传承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带头人,培育了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治理”的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强化文化教育普及。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展“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到村完小传艺,教授学生芦笙舞、摆舞、拉祜语等,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传承的后备力量。三是创新文化活态传承。以拉祜族古歌调式为魂,融合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幸福新时代》等文艺作品;运用数字技术抢救记录《牡帕密帕》史诗,编排史诗舞台剧;开展“非遗+新媒体”实践,培育村民主播开展云端展演,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创造性传承。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