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回望云岭大地,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深刻变革正在上演。近年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全面践行“两山”理念,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答卷”。
理论溯源:破立之间重构发展理论。一是破除二元对立的迷思。传统发展观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视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体,而“两山”理念则揭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经济财富。二是重构生态资本的价值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云南普洱的“零碳咖啡”就是生动诠释:通过森林碳汇抵消生产排放,产品溢价10%至30%远销欧盟。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如固碳)、供给功能(如清洁水源)、服务功能可直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三是创新永续发展的转化路径。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打通“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链,将生态资源、自然资本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参与财富生产的重要因素。
云南答卷:青山作证书写绿色史诗。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形成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强大合力,探索出一系列“两山”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在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方面,针对我省石漠化、矿山退化等生态脆弱问题,通过系统性工程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重构,如西畴县创新“六子登科”模式(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华坪县探索“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价值实现方面,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构建“保护—利用—增值”链条,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如景东县依托无量山哀牢山,从“靠山吃山”转向“育山富民”;盈江县创新“护资源、活资产、聚资本”机制,将观鸟产业与社区发展相结合,实现“砍树人变护林人、贫困村变旅游村”等。在绿色产业转型与升级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培育新兴生态产业集群,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格局,如大姚县以核桃产业为核心,创新“五化联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等)模式;孟连县以牛油果为基础,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座宝山”一起建、百姓富裕与生态优美“两个成果”一起收的特色农业转型发展之路等。在农业生态化与三产融合方面,以循环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业生产、加工、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如元阳哈尼梯田构建起“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系统;贡山县甲生村发展“稻香鱼肥、农旅融合”循环经济等。在生态旅游与文化遗产融合方面,将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结合,打造“生态体验+文化传承”的复合型文旅产品,如澜沧景迈山以古茶林为核心,开发茶旅融合线路;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将哈尼族传统文化与天文科普结合,把多数就业岗位留给本地村民,农副产品的采购量不断增长等。
争当排头兵:不断书写绿美云南新篇章。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还是我省“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实现之年。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力提升绿水青山的品质,让云岭大地的“绿色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富民价值”。一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我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二是以重点攻坚带动协同治理。我省围绕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强化环境责任目标的硬约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多措并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以自然恢复协同人工修复。我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努力建设全国唯一、亚洲第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四是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省围绕全面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保障,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五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六是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我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