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云南日报

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铸魂育人新格局

日期:10-08
字号:
版面:04 调查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曾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教师节提出以“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弘道追求”为核心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重要论述超越传统知识本位教育观,凸显价值塑造与精神引领的时代意义,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改革的内在逻辑。高校思政课教师须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推动课程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导转变,在理论与实践中构建起新时代铸魂育人的新框架。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教学转化。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教育传统注重德性涵养与经世致用的统一,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陶行知的奉献精神,均体现出对这一传统的延续。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则进一步将教育提升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途径,徐特立、张桂梅等教育实践家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政治层面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自觉,在方法上倡导“启智润心”的智慧,在价值上秉持“胸怀天下”的追求。这种精神特质的教学转化,体现为从政策解读到价值追问的递进、从知识灌输到认知建构的跃迁、从单向传授到双向对话的转型。具体而言,“启智润心”要求通过案例与设计激发思辨和价值认同;“仁爱之心”需借助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弘道追求”则需教师具备国际视野与历史意识,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三者共同指向教育家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有机融入与实践升华。

教育家精神引领的育人实践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家精神强调教师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并深化对育人内在规律的把握。课堂变革要求超越传统知识本位,构建价值引领与认知培育相统一的新型育人形态。这一转变体现为三重维度:教学空间从封闭课堂向社会场域延展;知识组织从离散知识点转向问题逻辑体系;师生关系从单向授受升华为学术共同体。该变革是对育人规律的当代诠释与创造性发展。基于上述转型,教师可通过三重路径构建多维认知框架:文本深读促进经典与当代对话;讨论研习强化学理互鉴与理论认知;学术写作推动理论体系与实践品格统一。对思政课程评价体系的创新构成关键突破。当前评价中学术性与教育性脱节,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从教学设计理论深度、认知建构辩证过程、实践成果历史效度三个向度建立三维评价体系,推动教学创新从经验直觉升华为学术自觉,增强教师育人实践的专业认同与价值感召。

育人共同体的结构重塑与精神传承。在数字文明加速演进背景下,教育家精神引领的课堂变革要求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实现育人共同体的结构性重塑。这一过程旨在构建教师主导价值引领、学生参与知识共创、社会资源滋养教育的多元互动体系。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升华为意义建构的设计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创新的共研者,社会资源则深度融入教学实践。育人共同体活力依托制度架构与文化传承的相互滋养,需构建跨学科教研平台、教学学术孵化机制及代际智慧传承渠道,形成教育家精神落地的制度网络。集体备课制度尤为关键,资深教师的教育智慧与青年教师的数字技能在研讨中融合,能够催生兼具本真性与时代性的教学新范式。数字技术深度融入重塑了育人共同体的形态与运行逻辑,能实现教学方案的差异化适配与优质教育智慧的广泛共享。

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中,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转化是提升思政教育质效的核心。当教师将“弘道追求”熔铸于教学设计、将“启智润心”升华为课堂自觉,教育实践便实现从“术”至“道”的跃升。这还需制度支撑——通过教师评价改革激发认同,依托数字教育战略重塑教学本体,借力思政创新工程再造育人场域。唯有在精神自觉与制度创新的统一中持续探索,思政教师才能释放教育培根铸魂的伟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5年云南省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暨云南省党建研究会调研课题“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云南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课题号:YNDJ2025-06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