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发行,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成果,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书中第十专题“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收入的四篇重要文章,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重大议题作出系统阐述,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知,为地方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云南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近年来,云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绿色转型,持续丰富和拓展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云南实践。
统筹“五个重大关系”,完善制度与治理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几个重大关系。”对“五个重大关系”的科学把握与有效统筹,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第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云南坚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保护中谋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能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区域格局。第二,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立足省情特征,云南推进生态治理由局部治理向系统提升转变,强化流域统筹和生态系统整体修复,健全分区分类、条块结合的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第三,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干预,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推动生态修复从工程治理向生态重建转型。第四,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云南积极应对国内外绿色转型趋势,强化制度创新与政策激励,探索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意识,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第五,“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作为清洁能源优势地区,云南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转型,强化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稳步探索碳汇与碳市场机制,推动国家战略目标在地方有效落地。
系统推进工程,深化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地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任务,云南重点聚焦污染防治、绿色转型、生态安全等关键领域,推进系统治理与协同施策。一方面,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重点区域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引导资源型地区转型升级,推进农业、旅游、制造等行业绿色发展。云南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实施科学修复,开展生态功能区生态搬迁、退耕还林、水源涵养林建设等,增强生态系统的韧性和恢复力。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云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发力,推动“美丽乡村”“绿色社区”建设,探索生态价值向生活品质转化路径,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同时,云南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支撑。依托财政引导、技术赋能、考核激励等机制,逐步健全美丽中国建设的地方保障体系。
强化共建机制,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并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全民事业,必须汇聚多方力量,久久为功,协同推进。云南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广泛参与,积极构建人人尽责、共建共享的绿色发展格局。义务植树活动持续推进,全民绿化深入人心,有力支撑了绿美云南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较高水平,生态公益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强化。在扩绿方面,云南坚持“适地适树、科学造林”,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构建以“三屏两带”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在兴绿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补偿机制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方式,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在护绿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责任体系,加强林草资源管理和防火减灾,持续提升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守护绿化成果。
同时,云南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倡导节约资源、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行为习惯,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全民共建机制的持续健全,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群众基础,也为推进绿色转型注入了持久动力。
展望未来,云南应继续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找准定位,统筹保护与发展两端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化深入培育,切实把美丽中国的战略要求转化为云南的生动实践,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