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古城苍耕洱作旗舰店,游客们在老式柜台、搪瓷缸等怀旧物件旁,品尝朱苦拉古树咖啡;在喜洲供销博物社,乳扇制作体验、雪茄文化馆吸引游人纷至沓来……这些鲜活场景,正是大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深化综合改革的缩影。
近年来,大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在社有资产盘活、为农服务升级、农文旅融合等领域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盘活资产促发展、服务“三农”谋振兴、文旅融合创品牌的特色之路,让“老供销”焕发新生机。
“既守住了‘老家底’,更让资产活起来。”站在喜洲供销博物社天井,大理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杨俊峰望着修缮一新的白族建筑感慨。这座始建于清代的“三坊一照壁”老院,曾是喜洲供销社的办公地,因年久失修濒临废弃,如今通过修缮加固已蝶变为融合观光、消费与文化体验的“供销文化窗口”。
改变不止一处。2022年起,大理市供销社全面梳理下关、古城、喜洲等地23宗铺面、厂房、仓库等社有资产,建精细台账,转变“守着摊子收租子”的思路,积极推行公开竞价招租、精细化运营模式,对供销社老旧店面等资产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增值增收双赢。通过规范社有企业管理、推进安联公司清算等举措,厘清历史债务,建立起公开透明、高效运营的资产管理制度。
今年7月,位于大理古城北门口的3间铺面公开竞价招租,从每年15万元挂牌价起步,16家商户竞拍,最终以每年41.15万元成交。至此,大理市供销社23宗资产全部盘活,部分成交价达底价2倍,收益较2018年增长近1.5倍。
资产的盘活为服务升级奠定了基础,也让供销社与农户的联系愈发紧密。“真的感谢苍耕洱作公司,多亏了他们,我们的石榴才顺利卖出去。”在双廊镇五星村,三涧门合作社负责人刘成的话语里满是感激。2024年中秋节前,大理市供销社旗下苍耕洱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上门,将合作社1.25万公斤软籽石榴销售到了越南,助农创收近9万元,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作为供销社投资成立的龙头企业,苍耕洱作公司已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关键纽带。在太邑乡,公司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核桃,帮助销售的太邑核桃油销售额超过20万元;与漾濞农产品企业合作搭建的贡菜供应链,今年1至4月完实现销售额165万元,带动30户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技术员下乡指导,产品按市场价收购,农户只管专心种好地。”苍耕洱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梅建炜介绍,通过整合大理白族自治州农特产品发展团购业务,公司构建起涵盖400余个产品的矩阵,业绩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超过582万元。
为农服务不止于销售环节。大理市供销社筹建了为农服务管理公司,在银桥镇五里桥村等地开展土地托管、复耕复种、生态种植试点。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学全链条服务体系,创收189万元。同时,供销社还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清理“空壳社”,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借助农文旅融合东风,大理市供销社盘活资源,让“老招牌”焕发新光彩。在喜洲供销博物社,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引入了特色文化展示、烘焙、茶陶、雪茄文化博物馆等新业态,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2025年春节期间,博物社还与匠志集博物馆携手打造彩云市集,集合咖啡、乳扇、非遗等元素,让“供销”成为了新的文旅消费IP。同时,大理市供销社还将“供销文化+咖啡”融入旅游场景,打造大理古城供销咖啡馆。“很多客人是冲‘供销社’3个字来的,觉得有情怀又放心。”梅建炜说,游客在这里既能品尝到以大理百年咖啡历史为底蕴的“启咖缘”古树咖啡,也能通过老供销物件陈列触摸时代记忆。仅去年,门店咖啡产品销售额就达60余万元。
在盘活资产、升级服务、融合文旅的过程中,大理市供销社着力以品牌为纽带,打通农特产品出山与文旅消费入村的闭环。依托苍耕洱作公司,以“供销严选”为标准打磨产品,推出针对游客的“与理相伴”等系列伴手礼;面向本地居民提供米面粮油、肉制品等极具性价比的日常用品,不断打响“苍耕洱作”品牌。截至今年8月,该品牌已连续参与“三月街”“风起苍洱·粤见大理”等14场展销活动,线上线下累计销售1216万元,成为展示大理农特产品魅力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李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