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云南日报

提升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质效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07 理论纵横       上一篇    下一篇

何语桐 邱静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学校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可塑性极强但波动性也大,因而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思想“滴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依据青少年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接受特点和思想实际作好顶层设计,构建螺旋上升式教育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各学段思政教育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找准问题症结,把握着力点,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一体化建设的综合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通过治理体系创新,破解管理缺乏合力、评价难以善导、机制存在割裂等现实难题,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一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委要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支撑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打破条块、清除壁垒、畅通资源配置。其次,要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健全由中央、地方、学校等各级党组织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各类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成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契机。最后,要建立一体化建设的协同机制。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定期组织开展跨学段的教学观摩会、集体备课会、学术研讨会、同课异构教学竞赛等,共建共享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性锻造。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性锻造这一关键点。首先,要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建设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广大思政课教师葆有强烈的思想教育一体化建设意识,高度认同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才会自觉加强互动交流、形成育人合力。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科学认识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强化合理育人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共同体意识,激活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开展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原动力。其次,要促进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配备。充足的思政课教师数量,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整体效能提升的关键。新时代,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思政课教师配备问题予以规范。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完善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配备的管理制度,各学段既要按照党和国家的制度要求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又要严把思政课教师选聘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等,规范遴选条件和程序,进一步配齐建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最后,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培养。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关键是深化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培养。要立足大中小学实际,研究制定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专业标准,分层分类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一体化培训机制。要充分用好思政课教师“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轮训”三级培训体系,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师资队伍培养平台,开展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专项培训活动。同时,各地还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研发,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师德师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集体培训,综合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

抓好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渠道。从本质上看,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根据新时代育人要求,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更高层面的理念创新和格局拓展。因此,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只有思政课主渠道更加巩固,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强,从而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加强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要聚焦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分层设计梯度合理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地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还应围绕这一理论,系统设计必修与选修课程模块,从而不断创新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体系。其次,加强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教材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不同学段课程教材内容的有序衔接与合理设计,既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要坚持问题导向、优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的精准适配性,确保各学段思政课教材既能贴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逐步提升的规律,又能分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使命。最后,优化教材内容的一体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地优化更新教材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高度凝练的理论话语转化为广大青少年想听爱听的日常生活话语,确保教材内容始终贴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103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