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丹丹 通讯员 沈红卫
戈壁的秋风将义海能源大煤沟煤矿染成一片金黄,运煤大道旁的峡谷间,几只岩羊正踩着陡峭山脊,悠闲地漫步;人工湖面上,赤麻鸭不时掠水而过,溅起细碎的涟漪。在这座矿区,人与野生动物的“日常邂逅”,已成为最鲜活的生态注脚。
“搁以前,想在矿区见到岩羊?难!”洒水车司机王津文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近两年来记录的“生态快照”。洒水车旁,岩羊歪头好奇观望;西门岗空地上,“网红”小狐狸母子从容地啃食果实;就连赤麻鸭,也旁若无人地在人工湖边梳理羽毛……他回忆,早年矿区运煤路还是砂土路,车辆驶过便扬起漫天尘土,“别说野生动物,连草都长得稀疏。”而今,土路升级为沥青路,每日早晚两次洒水降尘,路面清爽无扬尘,周边的骆驼刺、沙棘也渐渐茂盛,“环境好了,小动物自然就‘搬’来了”。
在不久前的一次洒水作业中,王津文经历了一场暖心互动。当时,几只岩羊从山坡缓缓走下,停在洒水车前方警惕张望。他立刻放缓车速、保持水阀开启,让水流在地面汇成浅浅水洼。见没有威胁,岩羊一步步靠近饮水,直到喝饱才慢悠悠返回山坡。“以前它们见人就跑,现在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王津文笑着按下快门,将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瞬间定格。
“生态是矿区的‘生命线’,开发与保护从来不是单选题。”矿长杨修强表示,大煤沟煤矿始终践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理念,让生态建设与安全生产同频共振。除了常态化洒水降尘,矿井水经净化处理后,全部用于矿区绿化灌溉;在周边荒滩上,工人们栽种沙棘、红柳、云杉等耐旱植物,织就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就连矿区的废弃场地也被改造成小型生态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
如今,黄羊、岩羊、狐狸等野生动物频繁“做客”矿区,它们灵动的身影不仅是矿区生态改善的“活见证”,更让大煤沟煤矿摆脱了传统矿区“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成为高原上一张兼具工业活力与生态魅力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