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润海西 普惠春风拂“三农”
日期:09-29
文/图 本报记者 孙丹丹
在海西的草原牧场与田间地头,一股金融活水正悄然滋养着“三农三牧”的沃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在海西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下,海西州银行业保险业协会以政策倡议为抓手、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引导辖内金融机构靶向发力,用定制化信贷、全链条保险等,为民营农牧主体破解融资难题、筑牢风险防线,让普惠金融的春风吹遍海西大地。
信贷产品“量身定”
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针对农牧区民营主体缺抵押、贷款难的痛点,海西州银行机构跳出传统信贷框架,推出一批接地气的“特色贷”。青海银行海西州分行创新的“活畜贷”,让活畜变“活钱”,为德令哈市一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活畜为抵押发放300万元贷款,仅用十个工作日便完成放款,解了合作社扩大养殖的燃眉之急。柴达木农商银行以“信用+担保”组合拳,为青海某牧业公司授信300万元(含100万元信用贷),助力企业打造万亩向日葵种植基地,催生出“农业+旅游”的新业态,带动200多人就业,年增收超400万元。
效率与温度并存,成为金融服务的新标签。工商银行格尔木支行针对涉农企业用钱急的需求,依托“种植e贷”纯信用产品,为当地一家农业商贸企业发放100万元贷款,年化利率仅3.45%,从审批到放款仅用去3个工作日,确保农资采购不耽误。格尔木农商银行更将服务送到田埂上,推行50万元以内纯信用贷款政策,今年已为203户种植户化解资金困境,真正实现“从田埂问需到指尖放款”。
信用体系“织密网”
服务触角广延伸
“有了信用评价,贷款不用愁!”这是邮储银行格尔木市支行与格尔木农垦集团合作后,当地农牧户的真切感受。双方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累计评定信用户161户、授信1145万元,触达率100%,让“信用”成为农牧户的“隐形抵押物”。
都兰农商银行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设立特色产业服务办公室,组建专业客户经理团队,为枸杞种植户、合作社及加工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模式,今年上半年发放枸杞产业相关贷款4793万元,覆盖190户种植户、2家加工企业,让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保险保障“全方位”
风险抵御有底气
农牧产业“靠天吃饭”,保险便成了“定心丸”。海西州保险机构针对当地特色产业,量身定制风险保障方案。人保财险格尔木市分公司开发特色农畜产品保险,为枸杞、青稞、牦牛、藏羊等保驾护航,累计承保牛羊27.4万余只,赔付超1200万元,帮农牧户扛过了自然灾害的冲击。
保障范围还在不断拓展。在枸杞主产区,保险机构推出价格指数保险和收获期降雨指数保险,为100亩枸杞提供20万元风险保障,既防天灾又防“价跌”;人保财险海西州分公司将保障延伸至生产设施,为2800多亩农田的温室大棚、节水灌溉设施承保,保障金额达1210万元;更成功承保都兰地区“乡村振兴农田设施损毁综合保险”,为2.29万亩农田设施提供3992万元保障,有效抵御地震、洪水等灾害风险。此外,平安财险、人保财险还为487名枸杞采摘人员投保安心务工险,提供超1亿元意外伤害保障,让“柴达木枸杞采摘”劳务品牌更有安全感。
据了解,海西州银行业保险业协会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深化产品创新、优化服务体系,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三农三牧”沃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