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河润沙疆生新绿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图 本报记者 孙丹丹 范宗文

锦绣都兰的秋风穿过连片林木,卷起一片金黄;缓缓流动的夏日哈河倒映着岸边火热的治沙场景——机械作业的轰鸣声、挥锹栽苗的号子声、日常巡护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随着“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深入推进,奏响了一曲“绿进沙退、惠民兴邦”的奋进乐章。

在都兰县夏日哈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顺着夏日哈镇林业站站长王永军手指的方向,只见尼龙袋沙障铺成整齐的网格,沙障间隙里,柠条、梭梭、沙棘等各类苗木挺拔而立,碧绿的枝叶与远处的戈壁荒滩形成鲜明对比。

“来,你看这土!”王永军蹲下身,指尖拨开表层细沙,仅仅向下10公分左右,一把湿润的土壤便被捧了起来。他轻轻一捏,土壤凝结成块,“以前这片沙地含水率只有8%,种啥都活不了,现在靠‘工程固沙+生物固沙’的组合拳,含水率达到15%!”

据王永军介绍,通过尼龙沙袋沙障、草方格沙障、低立式防沙网的“三重防护”,夏日哈地区植被种类从3种增至15种,周边3000多亩农田再也不用担心被风沙侵袭,农作物产量年均增长10%以上。

“治沙不能蛮干,得靠科学技术‘锁’住流沙。”王永军介绍,针对当地沙化严重、风力强劲的特点,工程团队创新采用“阻沙——固沙——护绿”的治理链条:先铺设低立式防沙网阻挡外围流沙,再用尼龙沙袋沙障、草方格沙障固定地表,最后在沙障间隙种植梭梭、白刺等耐旱植物。为解决尼龙袋沙障装沙效率低、人工强度大的难题,团队还研发了“装载机+特制漏斗”装沙设备——装载机将沙土倒入漏斗后,利用重力自动流入尼龙袋,操作人员只需固定袋子、调节出沙口,不仅减少了70%的人工耗时,还保证了沙障铺设的均匀度。

这样的生态巨变,离不开一群人的坚守。

“原来这里连一株像样的草都没有,风一刮,沙子能没过脚面。快二十年了,我看着黄沙一点点被绿色‘吃’掉。”生态管护员刘常乐的胶鞋上沾满了沙土,裤脚还挂着几株沙棘尖刺。他的巡护路线覆盖保护区核心区,每天至少往返一趟,足迹遍布沙丘与植被交织的土地。每天天不亮,他就背着工具包给幼苗浇水、修剪枯枝;中午顶着烈日清理垃圾,防止土壤污染;傍晚还要检查沙障是否完好,遇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更是要连夜抢修防沙袋……

“日常巡护时,看着满眼的绿,心里就特别踏实。”刘常乐说,和他一起坚守的还有11名专职管护员,大家轮班值守,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

生态向好的同时,“治沙红利”也实实在在装进了群众口袋。

在都兰县夏日哈镇河北村施工区,附近村的村民马尚军正和工友们铺设草方格沙障,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工作服,脸上却满是笑意。

“农闲时在家门口工地打工,一个月挣四五千块钱,既能顾家,又能为家乡的生态出份力。”他说,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多少钱。2024年“三北”工程以工代赈项目启动后,他第一时间报名,从铺沙障、栽苗木,到学修剪、维护防沙网,渐渐成了施工队里的“技术能手”,“现在挣了钱,还学会了治沙技术,以后村里有绿化项目,我也能上手。”

“我们不仅要把沙子治住,还要让沙子变成‘金子’。以工代赈是‘生态惠民’的关键抓手,让沙子‘绿’起来的同时,让群众腰包也‘鼓’起来。”

都兰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马成侠介绍,2025年都兰县“三北”工程计划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6.26万亩,总投资7.29亿元,据此精准设置了600个以工代赈岗位,分配至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三大流域的工程固沙项目中。“我们建立了‘每日调度、每周通报’机制,每个流域都有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施工不滞后、质量不打折。”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4年以来,都兰县“三北”工程以工代赈岗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5300万元,本地659人次务工增收1318万元,人均增收超1.5万元。不少农牧民从务工者变成技术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靠技能增收。这场声势浩大的荒漠化治理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的双赢之路。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治沙,都兰县还搭建了“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县融媒体中心摄制的《刘常乐的巡护日记》播放量突破50万次,“我为三北种棵树”活动动员近千名干部群众植树,夏日哈生态教育点累计接待参观者2000余人次,通过实物展示、现场演示,让“阻沙——固沙——护绿”的过程直观可见。

“群众对‘三北’工程的知晓率从68%提升到85%以上,‘生态有价、参与有益’成了共识。”都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祁强说,如今全县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3.15万亩,产值618万元,治沙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向赋能。

如今,都兰县“三北”工程建设已进入攻坚期。2025年,县里确立了清晰的年度目标: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6.26万亩,总投资达7.29亿元,重点聚焦柴达木河、香日德河、察汗乌苏河三大流域沙化核心区;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14%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维持在52.97%以上,推动重点沙区从整体好转向良性循环迈进。

“‘三北’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久久为功的生态事业。”马成侠表示,都兰县将继续立足高海拔荒漠化地区的生态实际,深化“技术创新+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既要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也要让更多农牧民共享生态红利。

夕阳西下,夏日哈河波光粼粼,一排排整齐的沙障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新生的绿意。从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8.7%的困境,到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1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2.97%的突破;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都兰县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用技术创新破解治沙难题,用生态惠民点亮百姓生活,为“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交出一份充满高原特色的生态答卷,让绿色成为柴达木盆地最鲜明的底色。

正如马成侠所说:“这些治理目标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筑牢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具体承诺,我们会全力以赴,确保每一片治理区域都成为‘绿进沙退’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