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以数字化为引领 持续优化交易营商环境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张萍

近日,记者走进海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厅,看到以往景象有了变化:原本堆叠在角落的纸质标书不见了,过去投标时段人群的喧闹声也没有了。再往办公区域看去,几名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操作,电子屏显示的是今日开评标项目名称。这样的交易场景,正是海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用数字化、云端化手段优化营商环境的实际表现。

近年来,海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以改革为引领、技术为支撑,践行“店小二”式主动服务。通过政策宣传、高效招标等措施保障交易全流程,推动交易模式从线下人工向线上智能转变,并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矿业权出让等事项整合至统一平台,严守“平台之外无交易”原则,为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去年,中心出台两项管理办法,明确估算价3000万元以上工程建设项目须采用跨省或“1+N”远程异地评标,工程建设与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分散评标,破解“熟面孔干扰”“专家资源不均”问题。目前,州级“小循环”、省级“大循环”的专家体系填补了水利、交通等领域专家空白。今年以来,海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跨省及“1+N”远程异地评标项目31个,开展分散式评标项目1096场(次)。完成各类交易1120项,交易总额49.01亿元,节约资金1.50亿元,增收资金0.43亿元。

制度之外,技术是守护公平的“硬防线”。评标区入口,工作人员需“刷脸”进入,评审专家则要“人脸识别+人证对比”双重核验,系统全程记录轨迹;28台IP呼叫终端覆盖各评审舱,专家可实时联系工作人员,监管人员通过后台视频监控评标,发现异常自动提醒。硬件升级也提升了效率,开标室从4个增至6个,日承载量从12个项目升至18个,增幅达50%;新添的9个独立评审舱和5台多因子设备,配备低噪声新风系统,支持双评审模式,实现“项目分散评、专家不接触”。

“阳光交易”更需温度。中心对重点项目推行“白+黑”不打烊服务,工程建设“不午休”、政府采购“白+黑”、矿业权交易“不断档”。海西某印务公司负责人刘女士坦言:“框架采购让企业投标成本降低近30%,无需重复准备材料。”中心全面开展各类投标保证金集中清理清退工作,实行保证金收、退两条线管理,手续简便快捷,及时提醒相关投资人、供应商尽快办理清退手续。集中清退1700笔企业往年积压投标保证金1.296亿元,有效帮助企业唤醒“沉睡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切实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此外,中心深化警示教育与廉政谈话机制,通过政策法规精准解读和交易规则实操等方式靶向学习,聚焦交易受理、组织、评审、现场管理、信息发布5个方面22个环节,精准排查70个风险点,制定72项防控措施。如今,从大厅的细致服务,到评标区的智能监管,再到企业口中的“减负红利”,海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正以“制度+技术+服务”三维保障体系,践行“拓平台、优服务、提效能、降成本、保公平”目标。在这里,“面对面”变成“屏对屏”,“跑多次”变成“一次办”,“担心不公”变成“放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