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庆丰收迎和美 田野尽是好“丰”景

日期:09-24
字号:
版面:第4版:农牧       上一篇    下一篇

9月23日,农历秋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时和岁丰,火红的枸杞缀满枝头,金黄的麦田翻涌成浪,五彩斑斓的藜麦铺展成画,圆滚滚的土豆饱满敦实……丰收节的舞台就在广袤田野间,农机穿梭收割忙,农户弯腰采收欢,目光所及处,皆是一派丰收景象,柴达木盆地洋溢着“春种秋收、岁稔年丰”的喜悦。

科技赋能治水 7万亩荒地变良田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萍

站在德令哈市尕海镇陶哈村的田埂上,紫花苜蓿随风摇曳,燕麦草铺就绿色地毯,大型喷灌机缓缓转动,收割机在青海奔盛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奔盛草业”)的万亩饲草基地穿梭作业。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寸草难生的盐碱荒滩,如今变成真正的良田。

德令哈地处柴达木盆地,干旱少雨的气候让土地盐碱化问题突出,这片土地的改变,要从2019年说起。当年,青海奔盛草业董事长鲍奎拿到一份2018年底的土壤检测报告:尕海镇、蓄集乡一带16.7万亩土地,表层含盐量普遍超6‰,部分区域达12‰,作物出苗率不足10%。企业最初尝试种植,几乎颗粒无收,盐碱地改良陷入僵局。

转机源于政策与科技的双重发力。2019年初,海西州科技局牵头立项“破碱项目”,明确攻克保苗技术、研发节水灌溉、筛选耐盐品种三大目标,并配套专项扶持资金。“没有这笔钱,我们连试种的产品都买不起。” 鲍奎坦言。依托这笔资金的支持,企业团队开启了23种牧草试种,但种子常因土壤返盐而坏死。关键时刻,州科技局又牵线企业与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研究员徐成体团队合作,并追加经费。专家们在地里设下200个试验点,反复调整深翻深度、试验土壤调节剂、优化播种深度,天天蹲田观测,让村民们看到了改良希望。

种苗难题解决后,灌溉又成了新的挑战。柴达木盆地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倍,最初的漫灌方式,反而让地表“白霜”(盐碱)越积越厚。州科技局随即拨付考察经费,支持专家组赴多地调研,最终确定“指针式喷灌+微喷带”模式。在专项补贴助力下,企业投入近8000万元购置现代化设备,北斗导航喷灌机、土壤传感器相继落地。如今,传感器实时将土壤水分、盐分数据传至手机,发现问题可远程调水控盐,一年能节省80多万元水费,一名技术员就能管理28台喷灌机、覆盖1200亩地。

一系列技术突破终见硕果:企业共培育8个耐盐碱饲草品种,其中2个苜蓿品种实现高原“一年三收”,亩产青干草超600公斤,粗蛋白含量超20%;土壤含盐量降低40%-50%,有机质增加5%,出苗率达85%,每亩产值提升3至4倍。

“通过省州级重大科技专项,我们研发出适用于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改良技术,建立了5万亩轻中度、2万亩重度盐碱地示范区,累计改良面积达7.1万亩,总产值达到3140万元。” 海西州科技局科创中心主任旭荣花介绍。

改良带来的红利,也实实在在惠及了周边村民。村民用项目推广的微喷灌技术种植了50亩燕麦,亩产比往年多120公斤,每亩水费从80元降至30元,一年多增收近2万元;同村牧民跟着种饲草,不仅能获得技术指导,还能享受种植补贴,年增收5000元,家里的牛羊也吃上了本地优质饲草。

在市场端,德令哈的干旱气候还意外成了“天然优势”——青干草晒制仅需3至4天,比其他地区快10余天,能更好保留营养成分。如今,“德令哈饲草”成了养殖企业的“抢手货”,销往云南、甘肃等地。

秋日傍晚,夕阳洒在苜蓿地,仓储车间里的青干草散发着清香。这片土地从“不毛之地”到“丰收沃野”的蜕变,不仅激活了盐碱地资源,更为全国盐碱地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德令哈方案”,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土豆喜获丰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文/图 本报记者 张萍

金秋时节,德令哈市白水河村的3000亩集体土豆田里,收割机轰鸣、村民欢笑、土豆滚落,奏响集体产业的丰收交响曲。今年,村里的集体土豆再获大丰收,亩产较去年提升近两成,饱满果形与细腻口感赢得市场青睐,“集体种植、共同受益”的路子越走越宽。

近日,记者走进白水河村的田间,看到连片田垄间村干部正带领村民有序采收。挖掘机铁臂挥动,裹泥的土豆“破土而出”。田埂上,村民分组分工:有人分拣装袋,有人运向集体仓储大棚或在地边现场销售,还有人记录数量,人人脸上满是“为集体干活、享集体成果”的喜悦。

“今年土豆真争气!个头像小拳头,表皮光滑,煮着粉糯、炒着香甜,这是村里整合的集体地,我们跟着干,还有土豆分红。”正在分拣土豆的王阿姨捧着土豆笑着说。

村党支部委员蒲光明介绍说:“村‘两委’牵头引进优质品种,邀请州农科所专家驻点,从选种、播种到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全环节指导,还依托高原气候推广脱毒种薯和绿色防控技术,协调现代化农机具,既提产提质,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采收效率。”

丰收的喜悦延伸至“集体成果共享”。采收尾声,村“两委”组织村干部与志愿者,从集体土豆中挑出优质品种,打包成20斤/袋的“爱心土豆”,送给独居老人与贫困户,让大家感受集体温暖。

销售端,村“两委”早有谋划,主动对接就近批发市场,让高原土豆走进更多城市家庭,所得收益将全部用于明年产业扩种与村民分红。

如今,村“两委”计划用今年收益引进土豆深加工设备,开发土豆粉条,推动集体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升级。从土地整合、种植丰收,到成果共享、产业升级,白水河村正以集体土豆产业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丰收季 格尔木奏响田园“交响曲”

通讯员 夏静 杨晓波 冶占龙

金秋时节,昆仑山下的戈壁绿洲正以一派喜人的丰收图景,迎接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田地里,火红的枸杞缀满枝头,金黄的藜麦迎风摇曳,温室大棚里绿意盎然、果蔬飘香。在政策支持、科技助力和适宜气候的共同推动下,格尔木市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喜悦的丰收景象。在这属于农民的节日里,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绚丽篇章。

在河西农场八连的枸杞地里,红彤彤的枸杞挂满枝头,像一串串红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种植户朱彪站在枸杞树旁,脸上写满了喜悦,他说:“我今年种了九十多亩枸杞,有四个品种,加上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做好了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及我们今年享受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发放的商品有机肥、有机叶面肥、水溶肥等物化补贴,所以今年的枸杞品质和产量都比较好,平均一亩能收八百多斤果子,价格也不错。”

近年来,格尔木市持续推动枸杞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加强质量监管。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格尔木枸杞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有机枸杞出口量更是连续十三年稳占全省榜首。

不仅是特色农作物,格尔木市的小麦、土豆也喜获丰收。在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沁人心脾的麦香扑面而来,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个个穗大均匀,颗颗籽粒饱满。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奏响了丰收的乐章。

今年,市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红柳村重点打造了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示范田,通过在小麦拌种期和生长期科学喷施生物调节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结合全生育期病虫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有效实现了防病虫害、防早衰、防倒伏的“三防”目标,为小麦丰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小麦长势还可以,我种了约二十五亩,亩产七八百斤,现在已经把地翻了,准备冬灌。”河西农场八连种植户马尚伟告诉记者,今年,雨水比较充足,再加上精心管护,小麦长势良好。

与此同时,仁达合作社的800亩大田土豆也喜获丰收,亩产高达7000斤。合作社今年精选了多个优质品种,同时还开辟了18亩试验田,选出了适宜在格尔木沙漠区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采收现场,土豆通过收割机翻出土垄,社员与市民共同参与挑选,让市民以实惠价格购买到新鲜土豆,这一模式将戈壁土豆变为“金豆豆”,带动了村民增收。

截至目前,小麦已收获面积6457亩,总产量2582.8吨;青稞已收获面积2316亩,总产量926.4吨;马铃薯已收获面积210亩,总产量150吨;油料作物已收获面积756亩,总产量120吨;蔬菜总产量17472.2吨;枸杞种植面积10.55万亩,干果总产量1.65万吨、鲜果销售量116吨。

近年来,格尔木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优化种植结构、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枸杞、小麦、土豆等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金秋的硕果,源自辛勤耕耘与科技赋能。一颗颗红枸杞、一粒粒金麦穗、一个个泥土豆,不仅见证了农民的汗水,也为格尔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实的“农”力量。在这个礼赞丰收、致敬耕耘的节日里,格尔木正以沉甸甸的果实为笔,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