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柴达木日报

金秋沃野 奏响柴达木丰收曲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4版:柴达木华彩       上一篇    下一篇

德令哈市尕海镇泉水村种植大户王永孝的500亩向日葵正在丰收。

德令哈市尕海镇郭里木新村种植大户方有青470亩羽衣甘蓝丰收场面。

苜蓿丰收。记者 郭雁晴 摄

小麦收割。记者 张萍 摄

德令哈市尕海镇郭里木新村种植大户方有青470亩羽衣甘蓝喜获丰收。

从千里之外的河南省到德令哈市采摘枸杞,是柴达木枸杞的丰收,也是她的丰收。

格尔木市红柳村土豆亩产达到7000斤。 格尔木市红柳村 供图

记者 郭雁晴 摄

本报记者 阿延霞 许正昭

金秋时节,柴达木大地铺金叠翠,丰收的乐章在广袤田野间奏响。阳光下,黄澄澄的麦穗簇拥成“金色海洋”,晾晒的小麦散发着醇厚麦香;插盘晾晒的向日葵盘排列整齐,葵花籽黑得发亮;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伴随着秋日微风中裹挟着的丝丝果香,运输车来回穿梭在田间,收割机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柴达木大地迎来了金秋丰收时刻,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从都兰的万亩粮田到乌兰的特色种植区,再到格尔木的希望田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绘就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彰显着柴达木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再压实一些,尽量多装一些。”德令哈市尕海镇郭里木新村的种植大户方有青正在指挥装载机司机将刚刚收割的羽衣甘蓝装进大卡车。机器的轰鸣声中,近五十名工人将一朵朵匍匐于地的羽衣甘蓝挥刀砍下装车,动作一气呵成。“西蓝花已经收割完了,羽衣甘蓝的收割工作才刚刚开始,装满一车就直接送到工厂。”方有青带着收获的喜悦说:“今年种植的七百多亩西蓝花、羽衣甘蓝、火焰蔘都签了订单,现场收割,现场拉走,解决了后续销路的问题。”而德令哈市泉水村种植大户王永孝的向日葵地头,一辆装满葵花籽的卡车刚刚驶离,接着另一辆卡车便缓缓驶进地里,等待收割机将收割除杂的葵花籽装车。如今,在乡村振兴发展中,“订单农业”的“抱团式”发展模式,正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稳托起农民的增收梦。

在广袤平坦的柴达木秋收现场,机械化作业已成为主角。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广泛应用,高效快捷地完成收割、脱粒等工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基本每年都会组队来海西,这里的土地平整广阔,作业条件好。”来自河南的收割机司机话语间满是认可。

据了解,全州小麦、藜麦、向日葵、青稞等农作物采收机械化率达95%以上,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也缩短了收获周期,确保颗粒归仓。“家里其他人白天都去打工了,我一个人一天基本就能搞定,收割机、装载机、大卡车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机器脱粒非常干净,粮食稍微晒一晒也可以直接进粮仓,非常省心。”都兰县香日德镇东山村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机械化带来的便利。

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枸杞作为柴达木的特色农产品,每年吸引着数万全国各地的采摘工。在格尔木河西农场的枸杞地里,二茬、三茬枸杞缀满枝头,饱满的红果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光泽,采摘工人熟练地将其摘下,经过清洗、筛选、晾晒、烘干等工序,变成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枸杞干果,远销全国各地,为当地农民带来丰厚收入。

丰收的背后是州委、州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谋划。持续巩固农作物种植面积,积极争取落实良种繁育项目,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托管项目,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探索鼓励农户参保农业保险,降低生产风险,给农民吃下“定心丸”;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的作物品种,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枸杞酒、有机藜麦、菜籽油等特色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农业与旅游业融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让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柴达木的秋收,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美好希望,见证着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金黄的麦浪、累累的硕果,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柴达木迈向更加繁荣富裕未来的坚实基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阿延霞 摄